雷媛媛,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主持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一般项目1项、福建省中青年教育科研项目1项、校院级科研项目2项;先后参与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大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专项)委托项目、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科研项目等省级项目8项;获评福建省高校“三个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二等奖、福建省“海峡杯”两岸高校网络安全竞技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奖、第七届福建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二等奖;获评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学院“峥嵘七十载 追梦新时代”网络思政课程设计大赛一等奖、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学院“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思政工作者”“新闻宣传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转变话语,消除代际鸿沟,与学生共成长
入职学院11年以来,雷媛媛始终坚信“教育是双向互动、相互成就的过程”,教师在润泽学子文化养成的同时,学生也在丰富教师授课思想的羽翼。
多年的辅导员生涯和党务工作经历,让雷媛媛老师深谙与学生的相处之道。面对极富个性的“Z世代”大学生,雷媛媛聚焦于他们的“画像特征”“兴趣圈层”“消费态度”等方面来摸索学生群体间的话语体系,从而转变自身授课的语言风格,用学生愿接受、喜欢听、能听懂的方式活化理论输出。
对于这一点,她认为关键在于教师愿不愿意花时间,能否设身处地跨越代际鸿沟,与学生共成长。因此,学生们也喜欢在课间与雷媛媛交谈职业规划、求职面试、读书心得、成长困惑等各类问题,师生在平等交流间,也完成了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渐染。
潜心教学,守正创新,活化理论输出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内涵,也是国家对思政工作者的殷殷期许。雷媛媛认为当代大学生在虚拟世界“阅尽千帆”,而如何让他们回到现实生活中,启迪其创新之智、润化其向善之心是新时代思政教师的挑战,也是思政课程的存在意义。
面对学生群体普遍觉得思政课“枯燥晦涩”的现状,雷媛媛认为要解决“学生不爱听”的问题关键还在于“教师怎么讲”,核心是要瞄准学生需求,从教学“供给侧”发力富集思政课“养分”。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理论性强,历史背景与当前大学生所处时代相比较遥远,学生感触不深导致理解不够。为此,她的对策是从案例、视频、数据、社会热点,甚至是“网络段子”入手,通过组织课堂讨论、正反辩论、线上投票等形式引导学生把隐藏在心底的疑惑摆上台面,将学生疑惑分析透彻,用积极的、健康的、真实的、准确的信息,抵制消极的、不良的、虚假的、模糊的信息。如此,学生在课堂所学的才是鲜活的,是具有批判性以及再生能力的。
雷媛媛坚持认为“社会课堂”也是育人的重要阵地,她觉得红色教育基地有其独特的历史叙事机制,通过藏品展览、图画呈现、实地讲授等可以让学生在可见、可听、可感、可知的实景课堂里更好地理解知识、感受情感,从而强化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在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雷媛媛会鼓励并指导学生将实践所学所感录制成“微党课”,引导学生从“受教者”变成“施教者”,激活朋辈间的互学互助互教,规避学生在实践课堂中仅“到此一游”,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以研促教,教研相长,提升育人实效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雷媛媛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并努力探索教学改革创新思路。她认为,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正在影响着当前的教育样态,教师很有必要在教学方面提升数字素养,一改传统教学方法,积极推进数字技术进课堂,推动教育内容的“场景化呈现”,摆脱传统课件文字、图片单一维度输出的局限性,促进学生“无形中”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秉持着这一教学理念,在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百堂”精品课程评选中,雷媛媛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的幸福有诗和远方》教学案例获评二等奖。
雷媛媛自认为科研基础还较为薄弱,且“教”“研”是相长的,不可偏废一方。于是,她积极撰写理论文章,将自己的教学思考转化为理论研究。其研究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优化策略》在2022年成功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一般项目。这一成果大大鼓舞了雷媛媛,提升了她投身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在省社科联与学院举办的“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学术论坛上”,雷媛媛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及“发展陷阱”跨越》的论文心得分享。
雷媛媛表示,教书育人必先修己律己,在未来的工作中,她会鞭策自己努力成为一个有人文情怀、有教育理想、有人生思辨的好老师,把精力和才智用于和学生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不断精进自己,更好润泽学子,不负“人民教师”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