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赖菲菲,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外语系讲师,日语教研室副主任。任教课程《日语会话》《日语视听说A》《日语演讲与辩论》。连续两学年获评协和学院我最喜爱的好老师。

赖菲菲是一位爱笑的老师,声音温柔,讲起课来娓娓动听。授课时,她在讲台下来回走动,传递知识,教室里充斥着欢声笑语。任教13年,她一直带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交流氛围中不断学习成长。

让理论融入应用实践

在语言教学上,赖菲菲一直很擅长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讲授《日语会话》课程的她认为,会话课和其他课程最大的不同就是要不停地来回走动,走到学生当中去。她表示,“只有走到座位旁边,同学们才会觉得有一种互动和交流的感觉。”在挑选学生提问的时候,赖菲菲也会注意观察同学的表情,当发现有同学眼神飘忽,她会特意把麦克风给他,将对方的思绪拉回课堂。“在课堂上,我希望自己是情绪饱满、积极向上的状态。”赖菲菲直言,作为老师,要把自己全身的细胞还有知识都调动起来,学生才会跟着思路不停走下去,而如果自己只会在讲台上照本宣科,那学生的思维也不会活跃起来。

在设计教学时,赖菲菲会先以理论为基础,搭建好框架,再以案例为延伸丰富课堂。“我很喜欢看奇葩说,在节目中有一个‘开杠’的环节,你来我往,是非常考验逻辑思维能力的,日语辩论也一样。”在《日语演讲与辩论》课上,赖菲菲引入节目《奇葩说》相关辩题,与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思维更容易碰撞出火花,并将辩论主题推向高潮。青年人的恋爱观、996工作制……这些同学们所关心的话题,都成为了她融入课堂的精彩案例,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针对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在学生掌握语言应用能力的前提下,赖菲菲总是特别强调应用的重要性。在《日语会话》课程中,她模拟了日本人生活和工作的各个场景,让学生组队合作进行对话练习,并上台演示。赖菲菲认为,对话练习是学习的产出,通过这种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际运用有机结合,学生的口语应用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为将来就业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第一次上台和同学会话,心里会紧张害怕,但同时也很兴奋。菲菲老师会给我们指定主题,由我们思考如何去完成整个会话,这也间接锻炼到了我们对日语的应用。”外语系2021级日语专业的沈冰心说道。

让思政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上,赖菲菲会配合适当的话题,带入并引出不同的中国故事,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传递给同学们,实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入行;在课后,由于《日语演讲与辩论》是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她会在超星学习通上回放PPT、重要视频,并引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政府工作报告等,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在多年的学术研究中,赖菲菲不仅做到了将思政融入课堂,还潜心钻研,发表了多篇论文,参与编写《现代高校日语教学中思政教育的融入研究途径》,同时获得了颇多奖项。

作为一名日语教师,赖菲菲在研究日本文化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中日两国文化的诸多联系。例如花道,自古被认为是日本文化独特性的代表,但在斋藤正二的《日本自然观研究》中却写道:花道百分之九十可能起源于中国。其证据是,日本花道最好的10“造型之花”都起源于中国,并且日本第一部“花传书”《君台观左右账记》还旨在传播与宋元画有关的知识和鉴赏技巧。赖菲菲认为,从日本文化中收获的内容,在探究思辨的过程中,也能够为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提供思路,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

在授课过程中,赖菲菲配合课堂上提到的话题,不仅介绍日本文化,也融入了诸多中国元素。当《日语会话》课程进行到“道歉”章节,她自然而然地引出日本人的道歉文化;而当课程进行到“求教”这一章节时,她便引入了中国传统故事——程门立雪的例子,通过中日文化对比,加深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

让情感融入师生关系

学生们对赖菲菲的评价常常是“亦师亦友”,她既是同学们学业上的老师,也是生活中的朋友,下课时,总是被学生们团团围住,问东问西。课堂轻松愉悦的氛围,正是来自于朋友一样的相处模式。提到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赖菲菲认为,人都是通过交流不断加深感情的。在课间,她会和学生谈一谈最近追的动漫、看的电视剧、感兴趣的话题,或是用日语提问,引导学生诉说生活与学业上遇到的困难。“老师会问,你觉得最近天气怎么样?你看起来很元气,有什么好事发生吗?”外语系2021级日语专业的卢嘉越回忆道,“对于我们的生活,她也会适当关心,偶尔我们还会用日语展开一段对话。”

在工作之外,赖菲菲对生活的态度是接纳自己、保持热爱、享受生活。而她对运动的热爱,身边人都有目共睹。即使是在疫情期间,赖菲菲也仍坚持各种形式的运动:跑步、瑜伽、尊巴、爵士舞、跳绳……得益于平时良好的运动习惯和身体素质,在协和学院三茉太鼓队成立之初,赖菲菲曾亲自携鼓队成员参赛,大家齐心协力,努力拼搏,取得了全省第三的好成绩。

走下讲台,才能走进学生的心。如赖菲菲所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我的教学理念,应当时常问问学生,什么样的老师能走进他们的心,而我有没有走进他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