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实施疫情防控教学工作部署已有20余天,学院教师从容应对线上教学,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力求实现线上与线下实效等质的教学效果。
“录课直播”拉近师生距离
手中握一把筷子,肩膀耸动,腕部灵活翻绕,敲打声轻脆,节奏鲜明,情绪热烈。文化产业系执教《舞蹈基础》的刘晓琛老师,正在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录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蒙古族的筷子舞视频。录制内容包括合音乐的完整示范、喊节拍的示范、动作分解、要点提示等。
上课时,学生将通过超星学习通APP观看视频先自学40分钟。接下来,刘晓琛老师会抽查学生,让其展示自学情况并进行实时点评,再针对难点动作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通过直播反馈练习情况,为她们一一指出问题与不足。这种学生变“主播”的方式,打破了线上教学的一屏之隔,对于“舞蹈基础”此类实践性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有着极大帮助。
在线上教学翻倍的工作量下,刘晓琛老师克服重重困难,快速调整适应。她表示,学生们认真的学习态度,令她十分感动。希望能够向前辈学习线上教学经验,让学生受益。正如刘晓琛老师给学生们的寄语:疫情当下,不辜负时光,做更好的自己。期待疫情早日散去!
“抖音直播”开展教学首秀
管理学系的余盛爱老师担任2019级《新媒体运营》课程的主讲,此次线上教学他结合课程特点,首次以抖音直播的形式进行授课。
据了解,该课程学生采用自由分组的形式分为19组。直播中余老师将挑选二至三组的同学和大家分享作业心得。线上教学中余老师的工作量并没有减少,每天要花费3小时以上为大家指导、批改作业。“由于这门课程涉及到的知识较多,需要同学们在课后花费较多时间完成作业,我也尽可能的对每一份作业都做到批改,这样大家的付出才有意义。”
课堂直播间里,余盛爱老师通过运用特效道具吸引屏幕另一端的同学们集中注意力,耳边的一朵小花、黢黑的络腮胡……不同的搞怪形象也让枯燥的网课变得新鲜。余盛爱老师表示,本次线上教学实践也攻破了线下上课的一个壁垒,同学们在直播间更活跃,回答问题也更加积极。
其实无论是上网课还是线下教学,余老师认为每次课堂教学完成后都需要进行复盘总结。特别是网络教学,他思索着如何能够做到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教学相长,与时俱进。他表示在接下来的线下教学中会继续运营上课的帐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抖音帐号“从0到1”的过程。
“在做中学”成就寓教于乐
阮晓娟老师是一名国家就业指导师,同时作为管理学系2019级《商务沟通》的任课教师,她表示这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沟通方法和技巧是需要通过“在做中学”来掌握的。
在教学过程中,阮晓娟老师将就业指导的内容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通过课内教学活动来拓展和提升学生的可迁移技能。她表示,“语言训练需要多开口、多朗读才能真正实现提升。通过绕口令以及大声有感情地朗读等训练能让学生增强自信、提高声音素质和锻炼思维敏捷度。”
在疫情期间,阮晓娟老师采用腾讯会议与学习通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利用视频、音频互动,要求同学们在课前进行5分钟以内的个人风采展示并给予简评。学生在课前认真准备、反复练习,多数都可以做到在分享时流利地表达,甚至部分同学能脱稿侃侃而谈,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教学效果。即使是线上课程,同学也会积极热情地发送“鼓掌”、“送花”等各样表情包给予回答的同学鼓励。课后,老师也会布置小练习,提升沟通技能。
寓教于乐,在欢乐中学到知识、提升技能,注重对学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以及职业素养等的引导和培养,也是阮晓娟老师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
“综英盒子”开启独家妙招
在本次线上教学中,国际教育学院的王振兴老师因他独特的教学特点赢得了许多同学的喜爱。他采取腾讯会议、学习通app以及“综英盒子”小程序三个结合的独家方式进行授课。此次网课期间他给同学提供了一套独家“妙招”:课堂全程保持音频、视频通畅,形成良好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进度。
谈及由学院的外语系教师团队独家研发的“综英盒子”小程序时,王振兴老师说道,“因为语言学习是繁重的过程,词汇和语言需要不断地练习。为了弥补这个漏洞,督促同学更好的学习,我们与一支大学生创业团队共同开发了这个程序。”他表示使用过程中团队也在不断修复、改进小程序的漏洞,逐步完善,目前已经能够满足学生语言学习要求。在课后,王振兴老师通过学习通及时接收学生的教学反馈,以此能够调整教学计划。尽管是线上教学,他也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和“认真、严谨、负责”的教学态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尽管疫情来临,学院师生仍旧积极应对,通过多轮线上课程各系教师已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无论线上线下教学效果只增不减,取长补短,更好的服务于下阶段的线下教学。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