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首页
公告:
首页  协和菁华
【应用型建设巡礼】信息技术系以科技竞赛为抓手 探索育人新模式

来源:信息技术系 撰稿:林响 院学生记者站 李菁雯 余艺娟 摄影: 美编: 责编: 发布时间:2017-12-15

编者按:

近年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转型发展的热议话题,各大高校都在进行着积极探索。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信息技术系根据学院应用型内涵建设的整体要求,结合理工科专业赛事多的特点,提出了“以赛代练、以赛促学、赛学相长”的模式,融赛事于日常教学,融赛事于教改科研,融赛事于育人管理,以科技竞赛为抓手,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赛事,在锻炼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创新和科研水平,推动了应用型内涵建设。

2017年11月3日,201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工作交流暨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一名独立学院大四学生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专家、师生的关注,这是全国独立学院学生第一次受邀在这样高规格的研讨会上作经验分享,分享者是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信息技术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4级学生肖亚鹏,他的团队开发的“可见光室内定位系统”荣获了本次大赛该组别全国一等奖。分享时,他告诉大家,得益于“以赛代练”模式,不断通过科技竞赛的锻炼促进日常课堂学习,又以课堂学习的成果应用到科研竞赛中,很好地培养了自身实践动手能力,为本次获奖积淀了重要的基础。

20项科技竞赛覆盖全系60%学生

近两年,类似肖亚鹏这样的团队为信息技术系频频传来捷报:黄顺扬等6名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生科技作品竞赛荣获省级二等奖;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14届校友江杭领衔的项目《银行O2O移动支付》喜获银奖;第三届全国移动互联创新大赛,参赛学生斩获两项国家级三等奖……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经过历任系主任带领着老师们积极探索,运用CDIO模式制定适合信息技术系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现任主任卢宇教授告诉记者,信息技术系一直将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贯穿于学生大学学习的全过程,从每学期部分专业课程结束后的两周课程设计周,到大四上学期的综合实训,都不同程度地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加以升华,通过项目实践巩固理论教学,从最基础的音频功放电路、波形发生器课设项目到智能寻迹小车、智能环境安全监测系统项目等,为学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

信息技术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院系的选拔赛,并推荐优秀队伍参与到省国级比赛。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海峡两岸信息服务创新大赛暨福建省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福建省大学生合泰杯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等近20项的科技赛事让信息技术系60%的学生参与其中,并得到了锻炼。

信息技术系作为全院唯一理工科系别,学科竞赛成果不断突破,仅2015年5月至今,该系学生在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第三届全国移动互联创新大赛、201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科技竞赛中均跻身全国前三等奖,更实现在国际性数学建模赛事中首次获奖的突破。

“积极引导学生走出去,通过各级专业比赛促进交流,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堂的理解,做到赛学相长。”卢宇说道。通过走访发现,信息技术系类似肖亚鹏这样与科技竞赛“颇有缘分”的学生不在少数,大一开始他们就参加各类的学科比赛,并且每年都获得不同层次的奖项。

“学生科技联合会”成为种子选手的孵化器

杨聪武,信息技术系2018届应届毕业生,今年他拿下了“华为全国大学生ICT技能大赛三等奖”成为自己毕业前的“收官之作”。

他还在意自己的一个特殊身份,系学生科技联合会理事长,从大一开始他便加入了这个协会,从第一次参赛获奖到如今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协会为他开启了大学的第二课堂。这个协会也为信息技术系培养不少“竞赛能手”。

“学生科技联合会”(以下简称“科联”)成立于2011年,专门组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科技论坛、技术培训以及进行科技竞赛训练。

科联下设网络协会、电子协会、软件协会、图形影视协会、计算机维护协会等5个协会。每年面向全系大一新生纳新,而且采用“高年级带低年级”的模式传帮带,为低年级成员开设网络构建课程、APP开发课程、焊接电路板及制作电子产品的电子课程……课程涵盖所有协会,有时也会辐射科联以外的成员。每个周末,在机房或实验室里,时常会见到高年级学生给学弟学妹们上课的场景。这样的课虽没有点名,但却鲜有同学请假。“科联”在传授技能以外,更做到了传承。2015年,电子协会会长肖亚鹏等人成功申请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该项目也正是将上届电子协会会长黄顺扬留转下来的四旋翼飞行器研究项目加以完善,最终顺利结题并落地。

此外,科联承办的一年一度的“科技节”已经渐渐成为信息技术系的一大校园活动品牌,营造了浓郁的科技氛围。举办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科技创新、网络构建、平面设计、3D数字媒体设计等比赛,还专门聘请企业精英为学生答疑解惑,为信息技术系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方位的实践平台,为课堂教学做有效延伸,也为孵化、凝练、提升科技项目代表学院参加省级以上赛事做准备。

“以赛代练”融入日常教学

信息技术系科联除了采用“高年级带低年级”的授课模式以外,还采取“导师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今年7月,信息技术系教师组成的指导团队利用暑假时间,在室外温度高达39度的环境下,轮流在实验室为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赛前指导。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主任陈清华告诉记者,肖亚鹏团队这次获奖并非偶然,比赛的实力来自于他们日常的积累。

肖亚鹏团队之所以选择“可见光室内定位系统”为本次参赛项目,是结合了自身专业与以往经验。“在平时的课程设计中有做过类似使用摄像头传感器的训练,这给我们的比赛带来很大的帮助。”肖亚鹏介绍说。

2016年,信息技术系专门成立教师“指导组”团队,由该系8个专业教研室的骨干教师组成,挖掘“种子选手”,对参赛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此外,信息技术系教师团队还建立“兴趣小组”QQ群, 开启“隐形”的份外工作,选拔学习积极的学生,为其量身定制作业并线上指导日常的科研问题。

物联网专业教研室主任熊建辉认为学生在课后实验的机会相当有限,“以赛代练”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快学生技能提高;当遇到实际难题时,学生再回归到课本理论重新分析,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起到“赛”、“学”二者间相辅相成的作用。

科技竞赛促进良好学风形成

学生积极参赛,其比赛项目不仅可以为大四的毕业设计提前做准备,凭借获奖成果还可申请到科技创新奖学金;并在大四学年可进行一定的学分置换,科技竞赛成果在学生的学年综合考评上也得到体现。”卢宇介绍道。

“以赛代练,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在专业学习的热情,在学生的思政工作中也有所成效。信息技术系近几年的挂科率、重修率、作弊率明显下降,有些班级还实现突破,申请了“免监考班级”。“学生在科技竞赛中不断地扎实专业知识,学习积极性整体提高,学生更加自信、诚信应考,考风考纪在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系党总支书记黎胜禄表示该系的学风已实现了化“堵”为“疏”的转变。

尤其在每年的迎新季,信息技术系新生辅导员们都会将“科技竞赛”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点,针对各专业将各级赛事以课件的形式在新生晚点上具体介绍,引导新生入门。“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进而推动赛学相长,实现良性循环。学生通过参与竞赛发现自身专业的不足,进而更加投入专业学习,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黎胜禄说道。

近两年来,信息技术系学生参与科技竞赛连获“大丰收”,在省级以上的科技赛事获奖已超过十项,其中,一半以上奖项系国奖。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学风建设上也取得不小的扭转,不少辅导员教师表示管理学生比以前轻松了不少,而这些都得益于“以赛代练,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科技竞赛给教学改革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福建省大学生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  我院揽获7个三等奖

我院喜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海峡两岸软件设计大赛

信息技术系学子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信息技术系学子荣获2017全国电子竞赛全国一等奖

附件下载: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新闻网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新闻:

 

本网介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校内电话 |  诚聘英才 |  新闻投稿 | 
投稿地址 新闻热线: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新闻网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技术支持: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