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我来说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李碧珍 经济与法学系主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福州市仓山区人大代表、仓山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委员。多次获全国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奖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了5.5%这一前期市场预期的上限。这个目标更加接近我国潜在的经济增长水平,这一目标的实现,要加强政策统筹协调,在扩投资、促消费,释放内需潜力方面打出更多政策“组合拳”,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为此,建议:

一要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针对2021年制造业成本大幅上涨问题,要加快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等工程建设,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强化金融信贷支持,强化税费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工业企业融资能力;同时应加强政策协调联动,保障要素和能源资源有效供给。

二要“两新一重”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要因地制宜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加快千兆光网、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充换电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安排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管道特别是城镇燃气管道等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加大市政、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领域投资力度,推动交通、物流、能源、市政等领域智慧化改造,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市政公用等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要多措并举激活居民消费。扩内需是稳增长的重中之重,要加快出台促进“绿色消费、文旅消费、农村消费”等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推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推进智能家电、绿色建材等产品下乡;大力培育消费新热点,鼓励发展休闲康养、家政服务、智慧餐饮、在线体育等新业态,催生新型消费热潮;积极发展夜间经济,促进旅游市场恢复。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完善数字经济治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卢宇 信息技术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电机工程学会专委会委员,长期关注电池储能领域智能控制技术研究。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也是今年最为关心的两会话题之一,元宇宙、数字孪生、数字安防、信息服务、通信产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等等数字相关技术话题也成为两会舆声的热点。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从基础设施、数据要素、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等方面提出了11项重点建设工程,并提出到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可见数字产业在我国具有广大的发展前景,作为数字技术的教育者,我们将聚焦数字科技前沿研究同时也将更加聚焦培养适应于我国数字技术发展人才。

 

韦樟清 国际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兼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理事、劳动经济学会劳动力市场研究分会理事。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这也是“数字经济”连续第6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足以说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作为长期关注数字经济的教学科研工作者,倍感振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新方向、新趋势和新思路,探讨数字经济对全球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深刻分析数字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些伴随数字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系列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天地。我们将聚焦数字经济治理研究前沿,立足国家发展需求,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成博文 信息技术系2021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

李克强总理提出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作为一名信息技术系的学子,我认为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现在世界经济正处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个关键的时期,我们国家要做到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稳固实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以及综合国力。在传统的经济发展形势旧力将尽时,转型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快完成优化转型,才能在世界之林中占据更大的优势。

 

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王娟 教务部主任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21年我国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的论述,报告求真务实、催人奋进。报告中涉及教育的内容多达15处,特别强调了高等教育要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教务部将以实际行动落实“两会”精神,围绕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传统专业升级改造和跨学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打造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专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学院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雷金英 管理学系副主任

今年,全国“两会”再次聚焦教育,为迈向教育发展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四新”建设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小逻辑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的主动应答。我们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高校与企业、与政府、与行业、与产业联盟、与科研院所等组织间的跨界融通教育模式。紧跟国家战略和福建区域经济发展动向、挖掘区域产业资源,运用新技术,建立跨学科、跨院校、跨专业、跨行业的协同育人机制,贯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彰显应用型新管理人才培养的区域特色。

 

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陈言国 管理学系副教授、创新创业教研室主任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打造“双创”升级版。如何打造、升级是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方向的一个重点。 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我们将创新工作思维,打造标准、升级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着力培养学生“敢闯会创”的创业精神。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稳步提升双创教育服务就业创业的能力。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张迅嘉 管理学系2019级物业管理专业学生

在本次两会中,李克强总理提到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我们在课堂学习实践中,如公共关系策划大赛正符合两会中所倡导的“绿色低碳”理念,比赛中“助力两碳”“回收废旧书籍”“垃圾分类我先行,争做环保小卫士”等等不同主题的活动策划,让我们不仅在策划活动时更深入分析我国生态建设,还能在活动落地实施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有意义的,是功在当代、利于千秋的事业。

 

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王玥 文化产业系20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在两会召开前夕。我有幸参加了福州市闽侯县荆溪镇林柄村为期一周的乡村振兴活动,当我们这几支大学生团队满怀激情来到乡村的土地上,看到的不仅仅是刚刚脱贫的乡村新面貌,在走访调查中更是发现了乡村文化遗失以及青年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政府提出的继续推进乡村的深化改革是对脱贫举措的延伸,也能够更好地将乡村文化进一步发展,“乡村振兴”意在复活乡村生命力,注入新鲜血液,从而更好地巩固脱贫成果。

 

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强水电路气信邮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方锌妮 文化产业系20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除政府报告中提到之外,我认为还可以因地制宜,加强盘活当地软硬件,可以利用乡土植被和废弃材料进行环境设计,例如将用木条、竹编、石子、草杆等本土材料改造村内污水点,或是将污水池改造成池塘,打造富有特色的村庄景观节点。与此同时,政府也可以加强校地融合,引导青年投入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活力、新意。

 

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落实常态化防控举措,疫苗全程接种覆盖率超过85%,及时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了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杨汉斌 国际商学系202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作为一名学生,我很感谢国家为国民全人群免费接种疫苗,保障我们的生命健康安全。疫情来势凶猛,国家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甚至避免人群密集。国家将疫苗的全程接种落到实处,中国的疫情防控效果显著,积极落实常态化防控举措,可常态化防控并不等于放松警惕。比如,我院做实做细,毫不松懈,多次组织全院师生进行核酸检测,并积极组织学生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宿舍楼测温人员、食堂和快递站督导人员等,最大程度的保障全体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

 

为人民谋福利的社会才会走的更远更好。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姜柳月 文化产业系20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为人民谋福利的社会才会走的更远更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围绕安全这一主题,提出了多项涉及互联网+、创新治理、扫黑除恶、自然灾害等与人民福祉紧密联系的有效措施,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关注民生的政府风范。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对时代做出回应,贡献出我们的力量。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全体人民携手互助。上级提出的举措也需要有自立自强的人才去实施。《韩非子》中“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提出了因势利导,把握时机的重要性。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子,我们或许能够做到习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刻苦锤炼语言功力,生动传播时代强音,催生有声典范,承担继往开来的使命。

 

“两会提案 大家谈

全国政协委员许进认为:90%以上的人在日常工作中用不到英语,让大家花费那么多时间,去学习一门工具性的知识,有点得不偿失,不如让孩子去学习音体美这种对身体对健康对成长有好处的知识。

张昌宋 外语系主任、教授。全国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协作委员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优秀教师。

今年两会又有委员对英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提出质疑,有委员建议不再将英语设为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

很多人认为,生活中用到英语的场景太少了,所以不必学外语。教育重在育人,育人重在思维方式。中小学乃至大学阶段,学科教育更多是一种育人的手段和工具,不论是学语文、数学,还是学外语,对于思维方式的培养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学习语言不只是要把它当做一种沟通的能力,还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外语,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渊源的人多一些怡情共情的能力,这比语言本身更重要。

我们承认,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翻译越来越普遍。但是,让希望全民依靠翻译机实现与外界交流,是不现实的。首先,语言交流的效率几乎完全取决于语境,这是翻译机无能为力的地方;其二,语言是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每个地方都有俚语、方言,翻译机的更新有一个迟滞的过程;再者,翻译机也需要有人维护,如果大家都不学外语了,谁来维护翻译机的语料库和更新资料呢?

当然,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的涌现、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国家2020年提出了新文科建设,外语专业应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冯远征在“两会”提案中提出:加强传统文化进校园,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

伍明春 文化产业系主任、教授。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美学学会副会长。

看到两会中代表有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案,我深受启发,也倍感鼓舞。作为一名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科研的高校教师,我觉得有责任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并且要把这种责任真正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之中。协和学院文化产业系现有八个专业,每个专业都能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大命题框架中找到本专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为本专业提升内涵建设提供新动力。我们正致力于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和精神资源,努力推进学科、专业的高质量发展。

    

宾莹 文化产业系教师

本次“两会”中关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提案让我深有感触。习总书记说过,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让讲故事的人真正了解掌握中国的文化内核,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提案中将传统文化与现有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能让更多的青少年愿意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为将来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校教师,我们更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进一步认真学习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书育人,让自己和学生们都能成为优秀的中国故事讲述者。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提交提案,呼吁重视青少年抑郁预防和治疗。

吴真真 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两会中提到的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提案尤为关心。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呼吁重视青少年抑郁预防和治疗。他表示青少年抑郁是全社会的问题。其成因多样复杂,需要全社会支持寻找整体解决方案。在与大学生的交流中我也发现,作为大学生群体,突然就需要开始独立地应对学业、人际、择业等问题,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处事风格都会直接影响在应对各种压力时的心态,就业人数的激增、考研竞争的激烈、人际关系的协调、情绪情感的控制等这些都有可能产生新的压力源。在面对这么多的新问题时,尽管大多数同学很努力,很勇敢,但仍然会有一部分同学会因为无法合理调试情绪而产生抑郁、焦虑等问题,这些情绪容易让同学们变得不自信,变得压抑,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这时候就需要有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心理赋能,这份支持包括家庭、老师、同伴等等。对于青少年的抑郁的预防和防治也应该成为社会、学校、家长、教师都要重视的问题,给予青少年更多的支持和更包容的态度。

 

共青团中央提交了《关于推进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提案》,建议推进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要发挥好学校主渠道作用。

陈晓凤 院团委老师

全国两会召开进行时,我积极关注“两会”动态,学习“两会”精神,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共青团中央在今年两会中提交的《关于推进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提案》。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推动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要求。作为高校团务工作者,应持续深化拓展青年学子“四史”教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坚持知行合一,不断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方法,多措并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纪念活动,通过一堂堂生动的社会实践“大思政课”,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等方式,引导学生能够用党的光辉历史鼓舞自己、影响他人、催人奋进,推动我院青年学子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在成长中担当,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党史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学习动力和成效,奋力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在提案中建议,鼓励我国数字科技企业走出去,增强全球竞争话语权。

黄艺坤 信息技术系副教授

全国两会进行时,我一直密切关注着两会的进程。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我更关心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效率提升重要动力,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更是成为保持经济活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的关键经济形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技术正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也正在飞速发展,为中国科技企业出海提供了战略机遇。

 

曹园雅、莫俊文两位委员建议:社会各界共同防治校园欺凌。

兰欣晨 国际教育学院2019级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在这次两会中,曹园雅、莫俊文两位委员提出社会各界应提高对校园霸凌的关注。近几年,我经常能在网上看见有关于“校园霸凌”的新闻,这确实是一个很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以教育为主,加强监督校园霸凌事件是一件很正确的事情。除此之外,我认为也不能吝啬法律的制裁。由于校园霸凌事件更多发生在未成年阶段,因此有关这一类事件的法律标准一直都是比较模糊的。所以,共同防治校园欺凌仍是一件需要大家不断努力的事情。

 

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提出:真正的教育不应该依赖刷题与时间的堆砌,真正的素质教育也不怕科学的考试。

刘晓雯 管理学系2021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

关于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提出“真正教育”在我看来,是既要提高个人能力,也要发展身心。“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所以我是赞同双减政策的,一味用课本、习题堆砌知识,只能令学生更会“对付”题海,而未必能将技能应用到社会实践。近年来,教育界不断内卷,学生压力颇增,培训机构乘机大揽横财,而落实双减政策,其实也能有效遏制课外辅导的泛滥,避免短视化、功利化的教育,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自主学习,不再“溺毙于学海”。同时我还认为“双减”能刺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效率=工作总量÷时间”,工作时间减少了,但教育的可视化目标没有改变,这反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想要成绩好,不该只针对于学生,学校健全教学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这也是尤为重要的。青春不应被摆上教育的祭坛,双减政策是对学生蓝图的延伸。

 

全国人大代表李东生提出:完善网络暴力的司法解释针对打击网络暴力进行专门立法。加大网暴事件中施暴者惩治力度对情节严重的提起公诉。落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提升网络暴力应对效率。

丁丽瑶 国际商学系202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

全国人大代表李东生提出完善网络暴力的司法解释,针对打击网络暴力进行专门立法。这个议案我认为是有必要的。作为在网络信息时代成长的学子,我也见证了许多的网络暴力事件。网暴猛于虎,有多少人因为网络暴力而家破人亡?网络审判,舆论定罪,网络暴力极具煽动性,酿成了诸多悲剧。通过惩罚减少或阻止网络暴力的行为,能够引导人们共建良好的网络安全环境。加大处罚增加网络违法犯罪成本,让人不愿意犯,同时也不敢犯。同时加大处罚使得问题更受关注,能让周围形成监督氛围,有利于改变网络暴力的恶劣行为,形成规范意识。

(杨竞雯 王玥 吴超娟 李庆兰 陈文娟 董心悦 丁丽瑶 林思源 整理采访

附件下载: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