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至28日,我系暑期实践队深入福建省永春县,通过实地考察、沉浸体验、产业调研等形式,全面探索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路径。在三天的行程中,实践队调研了纸织画、白鹤拳、永春香、漆篮、佛手茶、永春老醋等国家级、省级非遗技艺,深入挖掘其在守正创新、弘扬传承、振兴乡村中的生动实践与发展现状。
探访非遗工坊,感受传统技艺新生
6月26日,实践队首站来到永芳纸织画展示馆。在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永春纸织画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方碧双的讲解下,队员们深入了解了纸织画“纸痕交织、经纬分明、色彩淡雅、画面朦胧”的艺术特征,并亲手尝试“编织”工序,切身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精妙与智慧。实践队员蒋依婷在体验后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不仅要当非遗的旁观者,更要成为传承创新的参与者。”随后,实践队走进余光中文学馆。馆长周梁泉以《乡愁》为引,生动讲述了余光中先生的文学成就和家国情怀。队员们通过观摩创作手稿、书籍文录,深刻体会到余老对故土的深厚情感,以及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文化纽带。
在佛手茶文化展厅内,队员们系统学习永春佛手茶的地理分布版图、文化底蕴、制茶工艺等,并前往车间观摩现代化制茶器具,见证了传统制茶技艺与现代机械化的结合,深刻领悟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踏入仙夹镇漆篮历史文化展示馆内,通过专题视频和珍品展陈,了解漆篮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深刻认识到“守正创新”的智慧对保护传统工艺的重要性。
寻迹千年窑火,探香都产业振兴
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领悟匠心精神和科学奉献精神,6月27日上午,实践队前往苦寨坑窑遗址,探寻永春陶瓷文化的千年历史。在永春陶瓷博物馆,队员们通过丰富的陶瓷标本和互动体验,系统了解了当地陶瓷产业的发展历程。随后,实践队来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深入学习林俊德院士的感人事迹。通过珍贵影像和实物资料,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林院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并纷纷表示要以他为榜样,将爱国情怀融入学习实践中。
“制香不仅是手艺,更是文化的传承。”在中国香都——达埔镇,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林文溪的一席话令队员们印象深刻。实践队走访了兴隆香业、彬达制香厂等企业,深入了解了千年香道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发展。在一脉香传展馆,讲解员潘玉兰详细介绍了沉香、檀香等香料的特性与文化内涵,并展示了精彩的香道表演。队员们发现,永春香产业不仅传承了千年制香技艺,还通过“党建+产业链”模式推动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使永春香远销海内外。
在香产业链党建主题展会议室内,我系党总支与永春县中国香都党委举行党建结对共建签约暨授牌仪式。达埔镇党委副书记林建生表示,希望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党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苏秋红书记强调,学院将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产业创新等方面深化合作,助力乡村振兴。
当天的最后一站,实践队来到上沙岭花果世界体验柑橘采摘,并在五里古街欣赏了精彩的提线木偶表演。非遗传承人精湛的技艺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
一招一式传武韵,一醋一村促振兴
6月28日,实践队来到大羽村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馆内丰富的图文资料和武术表演,生动展现了白鹤拳的历史渊源和国际影响力。在传承人周金盛的指导下,队员们学习了“双龙探海”等经典招式,亲身感受传统武术的独特魅力。“白鹤拳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武术,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周金盛表示,“希望通过年轻人的参与,让这项传统技艺焕发新的活力。”随后,实践队前往侨新红曲醋观光工厂,深入了解红曲醋的传统酿造工艺和现代化生产流程。队员们发现,永春红曲醋通过“非遗+产业”模式,将传统酿造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推动永春红曲醋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最后一站,实践队抵达石鼓镇卿园村,实地考察“一县一溪一特色”建设成果。我系党总支与卿园村党总支举行党建结对共建签约暨授牌仪式。卿园村党总支书记黄剑平介绍了该村在党建引领、文化赋能、产业融合方面的创新实践。苏秋红表示,管理学系将依托专业优势,在乡村治理、产业规划、文化推广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通过资源共享、人才共育、项目共推,探索“党建+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共同书写校地合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