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 推动创新、创业、创造发展的关键驱动在于人才,我系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大思政视域下“一体两线三段”三创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
优化顶层设计,一个主体全员发力
培育“三创”人才,师资是关键,我系坚持“以生为本”,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帮扶学生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团队由专业骨干教师、思政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创业校友、企业导师共同组成,聚合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行政服务和校外实战等多元优势,在人才培养上协同发力、优势互补,形成多方联动、协同育人的新模式。通过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召开“新文科背景下管理类专业创新发展暨活力课堂展示”研讨会、开展“行业专家进课堂,产教融合促发展”系列讲座、组织教师团队赴企业调研学习等,仅2021年,共开展团队建设活动20余场次,有效增强了团队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三创”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李乙勤是2019级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是在我系创新创业教师团队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创业者,回顾起自己的成长,她感慨道:“非常感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如果不是她们的专业指导、帮助与鼓励,我的项目不可能落地。”
加强内外联动,两大课堂全程贯通
针对目前高校创新创业的瓶颈,立足“三创”人才培养目标,我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第一课堂和任务驱动第二课堂,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解决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
首先,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对第一课堂进行教学改革,构建了“产教融合、学用结合、双创融合”无缝对接的产学研用育人机制。2021年,共举办教学观摩活动以及行业导师专家进课堂15场;开办“卓越创业孵化班”“珠宝营运精英班”“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技能精英班”等特色班6期,组织相关活动21场;制定“伯乐计划”“优才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2期,通过这些活动精挑创新创业苗子,有针对性的培育创新创业优秀人才。
其次,加强与创业校友、行业企业的联动,共同打造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仅2021年,举办创新创业类赛事17场;开展创业经验分享会4场;组织学生参访企业、将课堂搬至企业合计30次;有效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创新思维协调发展。
“我很庆幸成为我系第一期创业班的学员,在校内外课堂上的学习和历练,使我积累了较扎实的创业理论基础和较丰富的实战经验,这对我创业实体落地的帮助非常大。”数字平原(福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我系2021届毕业生威宏如是说。
把握成长规律,三段育人全方位推进
我系将“三创”人才培养分为三个阶段,根本目标是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青年”,从创业能力锻造阶段的深耕细作,到创业实战演练阶段的全方位历练,再到创业项目的落地生根。2020-2021年,学生项目、竞赛等获国家级奖励15项、省级40余项;学生创业实体落地近10项。
创业能力锻造。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我系依托本系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试点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精研创业课程群。以“卓越创业孵化班”“珠宝营运精英班”等特色班为抓手,精挑具有明确创业目标且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因材施教、深耕细作,在“帮扶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指导培养下,锻造一批青年创客的“种子选手”。
创业实战演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精准化创业教育必须突破纸上谈兵的局限。我系依托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打造“学校+企业”项目库、“校内+校外”双赛道,以创业项目任务驱动为主,创新创业赛事锻炼为辅,内外联动、双轮驱动,为青年创客“种子选手”搭建创业实战演练舞台,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创业项目孵化。创业教育是否成功,最终还得接受市场检验。创业项目孵化,以链接市场为目标。我系聚焦“众创空间”一体突破,构建校内众创空间与校外众创空间的双向交互联动机制,拓宽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和全链条的创新创业服务,提高创业项目孵化成功率,加快培育成长型初创企业,实现从“学生”到“创客”的真正转变。
陈言国是帮扶学生创新创业教师团队的重要成员、也是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对“三创”人才培养有着清晰的思路:“以激发创意、推动创新、成就创业为宗旨,融合学科特色与专业优势,努力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潜质特长;构建一条从创新创业理论到创新创业实训、创业项目孵化直至创新创业实体的实践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