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越身体边界》
索书号:C912.68/22
本书作者西尔维娅·费代里奇为出生于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与学者,全书围绕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身体改造展开,作者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把人的身体变成机器,将我们与彼此、与大地割裂。只有超越个体的边界,相互联结、相互依存,才能重拾我们身体的本领,收回我们集体的力量,才能决定我们想要的生活。

《别认输,惠子》
索书号:K833.135.47=6/5
本书为日本位听障拳击手小笠原恵子的自传性作品,记录了小笠原从出生到成长为一名职业拳击手的心路历程,描绘了她如何度过人生的前三十年,
如热血漫画一般,有心酸有亢奋,也有让人共情的软弱和泪水。这或许并非
一则关于英雄成功的故事,反倒关于日常的失败与尊严。

《人类起源与一个人的起点》
索书号:K835.656.15/1
本书作者伊夫·柯本斯是享誉世界的学者、国际级古生物学家,同时也是位作家。作为南方古猿“露西”的发现者,作者执迷史前史,并推动了这门学科的决定性发展。本书以回忆录的形式讲述了柯本斯是怎样成为一位级古生物学家的,他对远古以及世界各地的人类的兴趣又是如何产生的。那么,柯本斯到底推动了什么?贡献了什么?是什么让他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对原始人生活的研究热情,同时又热情洋溢地向大众深入浅出地细致而饶有趣味地讲述这段我们祖先的历史?生动而详实的答案就在古生物学家本人的讲述里。

《入木三分》
索书号:J051-53/7
本书是作者约翰•厄普代克是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散文家和评论家于一身的美国当代文学大师,作品两获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获得欧•亨利奖等其他众多奖项多达十数次。作者通过1990年代以来二十余年的观展经历,引领读者无限走近艺术大师的作品,从古典到现代,从印象派到波普文化,赏析了包括莫奈、德加、米罗、维亚尔、贝克曼、马格里特、利希滕斯坦等十多位艺术家的作品。作为一位人类灵魂的文学画师,厄普代克试图用自己的哲学理念和审美作为艺术的解锁密码,将视觉拥抱延伸到精神思考,实现了从“入目”到“入木”的跨越。全书随文配有近二百幅艺术作品图片。

《美棠来信:我们一家人》
索书号:I267.5/114
本书是“平如美棠”系列的第三部,以近百封家书,展现平如美棠和他们的子女在时代洪流中的变化轨迹。在通讯不便的年代,一封封家书里,他们互相汇报生活近况,通报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给对方出谋划策,家书支撑他们度过了三地分散的艰难时期,也是那个年代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生活的真实侧写。

《燕东园左邻右舍》
索书号:I251/133
本书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的非虚构力作,让挂上“历史建筑”标志牌的燕东园22栋小楼开口说话,讲述1926—1966年小楼里的住户与往事。作者以特稿的笔法、详尽的史料搜集,以及对数十位燕东园二代的访谈实录,抢救对现场的记忆,抢救被淹没的历史——缅怀与致敬那一代学人:他们出生于清末民国初年,留学于海外,在国难时毅然归来,以科学文化报效祖国,历经各种磨难,始终一片冰心在玉壶。她深入每个家庭,记录了感人至深的夫妻情、父子情、父女情,还有邻里之间的同事情、师生情,重现了那个时代学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书斋里的日常生活。

《本雅明电台》
索书号:I516.65/27
本书为中文世界首次结集的本雅明的广播作品,正如播客《随机波动》的推荐语所述,在本雅明璀璨如星群的作品中,广播电台节目及其文稿一定是光芒最微弱、也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但这些作品无疑是重要的,不论是在其个人生命史中,还是在媒介发展史上。如果说我们曾经生活在一个文字时代,那么如今我们已经逐渐过渡到图像时代。在文字中心主义以及随之而来的图像中心主义的统领下,声音及其传递的情感与关怀似乎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是时候以《本雅明电台》为契机,重新审视声音这种媒介了——它的即时性,它的流动感,它营造的共时空间,它激发的情感共鸣,既是历史,也是当下,既是档案,也是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