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第二座山》
作者:戴维·布鲁克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戴维·布鲁克斯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著有《社会动物》、《品格之路》,讨论人的成就、性格、品格与道德的关系。随后不久便结束长达27年的婚姻,陷入满是痛苦、羞耻和孤独的人生低谷。他意识到是他过往极端个人主义(即:通过个人努力可以塑造良好品格,进而取得不错的人生成就,品格塑造如同健身,可以独立完成)行为造成当前孤立无援的窘境;由已推人,他意识到当前文化中过度地、片面强调自我成功、自我完善、个人自由是一场灾难。由此写下本书《第二座山》。
戴维·布鲁克斯在本书中用令人意想不到的角度深入剖析我们的日常生活。作者提出了“双峰模式”,我们每个人都在攀登人生的两座山。如果说第一座山是关乎构建自我和定义自我的,那么第二座山则是关乎摆脱自我和舍弃自我的。如果说第一座山是关乎获取的,那么第二座山则是关乎奉献的。如果第一座山是精英式的独自攀登,那第二座山则是置身于有需要的人之间,并与他们手携手同行。
1. 引自:引言
幸福往往是个人的,我们通过问“你幸福吗?”来衡量它。快乐往往是超越自我的。幸福是你追求的东西;快乐是意外出现并席卷你的东西。幸福来自成就,快乐来自赠人玫瑰。幸福会消退,我们会习惯于曾经让我们愉悦的东西;然而快乐不会褪色。活在快乐之中,就是活在惊奇、感激和希望之中。第二座山上的人们已然改变,他们对此深信不疑。爱的倾泻,已成为一股稳定的力量。
2. 引自:第四章 山谷
当我们还在第一座山上时,我们生活在济慈所说的“不假思索的房间”里。这是默认的房间;我们只是不假思索地吸收了碰巧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诗人特德·休斯观察到,最糟糕的经历往往是最令人难忘的。因为,在那些低落的时刻,人们的保护壳被摘下,变得谦卑,问题清楚地暴露出来,要求服务的呼唤也能被清晰地接收到。
3. 引自:第五章 旷野
痛苦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与个体早期的一些生活经历有关。个体没有转化的内在痛苦,是可以传递给他人的。
旷野教会个体无为的能力、在不确定中暂憩的能力,以及不过早下结论的能力。
在我们生命的表面之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构建了坚硬的外壳。外壳的建立,是为了掩盖恐惧和不安,是为了赢得认可和成功。当你深入自己的核心时,你就会发现一个不同的、更原始的状态。在那里,你会深深地渴望关怀和联系。你可以称之为你自己的深层核心,也就是基质。它是你心灵和灵魂的所在之地。
4. 引自:第七章 承诺的生活
承诺:爱上某样东西,然后在爱意动摇的时候围绕它建立一种行为结构。
只有当人们能够将注意力转向更好的欲望时,他们才会压抑不良的欲望。当你深深地投入一项承诺当中时,利他主义和自私之间的区别就开始淡化了。当你为你的孩子服务时,你会觉得你是在为自己服务。行善的性格,就是拥有良好品格的全部意义之所在。
在书中,作者把人生比作登山,第一座山是为了获取个人成就,为了外在的名利和享乐;第二座山则是关于奉献,强调摆脱自我和舍弃自我的,受到某种召唤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追求道德快乐的过程中,超越世俗之乐,生活向着终极的善靠拢。在阅读过程中,顺着作者的思绪,我们会逐渐思考以下这些问题,并且得到不同的启发。
1. 什么是人生的第二座山(What)
作者将快乐分了几个层次,比如身体上的快乐、情感快乐、精神快乐等,最高层次的快乐是道德快乐。其他快乐都是短暂体验,只有道德快乐是永恒的。道德升华的强大时刻消除愤世嫉俗的感觉,只有希望、爱和道德鼓舞。快乐层次的不同,人生追求层次也因此不同,人生“双峰理论”诞生。
第一座山的使命是建立身份、离开父母、培养自己,取得社会文化认可的成功,如:体面的工作、漂亮的房子、舒适的生活、拓展自己的社交圈等。
第二座山是看到更深层次的自我,察觉内心爱的本能,渴望超越自我,关心他人,投身一项比自身更大的事业,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如:投身慈善、公益、文化教育事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2. 人为什么需要第二座山(Why)
人是社会性动物,在群居生活中发展出协作能力,进而发展出文明,从部落、民族、国家,个体被编织入社会网络中,形成想像的共同体。在战争、瘟疫、饥荒等灾难面前,人的联接和协作是必不可少的自救手段;但社会之网也会对个体形成束缚甚至奴役。个人对社会既有依附的需要,又要警惕被其奴役。
从一战开始,社会各界逐渐经历了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的肆虐,一直到今天的极端主义的盛行,建立更有温度、更能相互依存的社会成为人们追求和需要攀登的第二座山。
3. 如何攀登第二座山(How)
作者从职业、婚姻、哲学与信仰、社区四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如何攀登第二座山。概括来说主要是通过遵循内心的想法选择职业,在婚姻中培养自己的耐心和沟通能力,用哲学性的角度看待社会,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四个方式达到自我升华的境界。
第二座山是找到我们生命的价值感和使命感,稻盛和夫说过:“利己则生,利他则久。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如此而已。”不论我们现在身处哪个阶段,都要思考活着的意义,它是一个在内心旷野中追寻真理的过程,没有标准答案,对每个人而言都独一无二,只要往我们的内心深处走,找到源源不绝的关怀能力,然后向他人做出承诺,将这份关怀散播出去。反求诸己,自然就会找到人生的方向。
书香与梦想齐飞,阅读与人生相伴。心小陪持续为你荐书,欢迎同学们积极关注!
微信号:xhxyxljkjyzx
预约电话:0591-22867181
投稿邮箱:xhxyxljkjyzx@163.com
中心地址: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创新创业园D栋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