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首页
2025年07月10日 星期四
公告:
首页>>媒体协和
《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廖晓丹老师理论文章《搭建文化经济交流平台 全方位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

来源:科研工作部     撰稿:新闻宣传中心     摄影:人员机构     责编:连雪华         发布时间:2020-10-19    



10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廖晓丹老师理论文章搭建文化经济交流平台全方位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

原文转载如下:

编者按:“一带一路”从倡议到行动,建设成效显著。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到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共赢的成果,看到了“一带一路”建设为世界经济增长挖掘新动力、开辟新空间的积极成效。本版文章以实际调研为基础,展现“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的切实利益。“一带一路”源于中国,但与世界共享,从现实到未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将继续谱写合作共赢新乐章。

中东地处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中心,是欧亚非的贸易交汇点,也是欧洲经北非到西亚的枢纽,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中东地区还有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与中东各国的经贸和文化交流,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东地区包括西亚阿联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16国,北非埃及、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7国,该地区的主要国家均与我国签署了合作协议。笔者调研了阿联酋、伊朗、沙特阿拉伯和黎巴嫩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并访问了当地部分民众和华人,试图从品牌提升、文化传播及语言规划方面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一些补充性建议。

搭建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阿联酋与中国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深挖潜力,扎实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合作成果,吸引了30多万华人在该国生活和经商。阿联酋驻华大使扎希里认为,“一带一路”是寻求国家稳定和繁荣、加强与世界联系非常好的平台,中阿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经贸合作越来越紧密。中阿产能合作示范园成为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典范。

在迪拜购物中心(Dubai Mall)工作的亚当告诉我们:“这几年到迪拜旅游的中国人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大商场里,几乎90%的国际品牌店都配有中文导购,商场指引牌也都有中文。”

当地知名建筑企业S.S.Lootah Group的总经理巴希尔表示:“阿联酋普通企业也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希望中国能继续利用知识和财富与我们建立长远的伙伴关系。”

“一带一路”显著提升了华人的民族自豪感。据迪拜的酒店从业者何先生说:“以前我们谈生意时总觉得低人一等,但随着祖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在谈判时也越来越有底气了。”在某上市企业中东分公司工作的陈先生也表示:“过去我们向客户推销中国产品时没有欧美厂商强势,现在这种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迪拜世博会也将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绝佳平台,而迪拜也将成为向全球投资者展示“一带一路”倡议的名片。

作为最大的产油国之一,伊朗是中东地区最有潜力的市场之一,也是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重要的合作伙伴。

伊朗文化遗产、旅游和手工业部部长穆奈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复兴古代丝绸之路提供了契机,更能够推动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伊朗德黑兰知名制造业公司VAHID REFRIGERATION IND的董事马苏德(Masoud)深有感触,他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使我们与中国更友好,尤其在其他国家因美国单边制裁与我们中止合作的情况下,中国的不离不弃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

马苏德认为:“虽然由于语言不通要和中国人做生意很难,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很愿意和中国人合作,因为他们的价格具有竞争力。”“一带一路”倡议使中伊的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鉴于不稳定的国际局势,两国普通商品的经贸合作仍举步维艰。

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然而在中东地区的品牌推广却相对滞后。目前阶段,在中东开展经贸活动的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但品牌推广方面投入却不成正比。国家可适当在中东地区组织中国品牌推介会,集中推广经过我国市场检验的优质产品,提升中国品牌的可信度及品牌价值。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沙特阿拉伯是阿拉伯世界中最具神秘感的国家之一,也是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合作伙伴。沙特的“2030愿景”以产业多元化吸引外商投资,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谋而合。

沙特前能源大臣法利赫特别提到,“一带一路”倡议的一大特点就是鼓励各个国家共同发展,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努力,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开放、科技进步和投资金融等众多领域证明了自己是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中文在沙特的推广。沙特教育大臣哈马德表示,中国当前和未来都会在全球发挥重要影响力,将中文教学引入沙特教育体系,有利于提高沙特在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文化交流对促进中沙双边关系意义重大,但在以往的经贸合作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沙特知名智库专家瓦德伊表示,每当提起中国,沙特人最先想到的都是中国商品。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大力推动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意义。

黎巴嫩有着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文明古迹,接壤两个特殊的邻国:以色列和叙利亚。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黎巴嫩无法独善其身,迫切需要加深与负责任大国的经贸往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黎巴嫩各界的热烈响应。

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有助于经济发展、消除贫困和解决就业,还能促进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交流。

中黎人文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汉语热也在黎巴嫩持续升温。2019年12月我国驻黎巴嫩使馆举办了黎巴嫩学生汉语歌曲比赛和大学生汉语演讲比赛;新春佳节之际,黎巴嫩还举行了“欢乐春节”新年音乐会。

“一带一路”使黎巴嫩民众对中国的了解更为客观。当地消费品行业Cold Factory公司的瓦罕表示:“过去,我们对中国的了解仅限于报纸和网络上的报道,我们对中国既好奇又恐惧。‘一带一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中国,它在许多方面帮助我们国家进行建设。”

黎巴嫩民众也反映了一些问题。当地一家旅行社负责人瓦立德先生说道:“我们期待更多的中国朋友到我们国家来旅游,不过遗憾的是我们的语言主要是阿拉伯语和法语,所以与中国游客交流困难。”

语言障碍和有待改善的营商环境,都制约着中黎两国经贸合作,仍需要大量的努力来提高双方的经贸文化合作程度。

多样化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作为具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中国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去的不仅是基建、桥梁、高铁等硬件设施,还应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使世界了解中华文明,进而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文化影响力。

1. 拓宽汉语学习的途径。在阿联酋有200多所学校开设中文课程,沙特也将中文引入其教育体系,中东地区约三分之二的国家办有孔子学院。因此可充分利用传统教学渠道来增进中东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汉语学习还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大力引进和倡导慕课教学(在线授课),在慕课中融入中国元素,使学习者潜移默化地吸收中国文化。

2. 引导华人传播中国文化。华人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华人更专注于经贸活动,较难理解文化自信对经贸合作的促进作用,因此他们传播文化的主动性不强。我国驻当地使馆可借鉴迪拜的“欢乐春节”巡游和黎巴嫩的“欢乐春节”音乐会等活动,组织更多的双向文化交流活动。此举既有利于促进当地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又能增强海外华人的文化自信,提升华人传播中华文化的自觉性。

3. 提高媒体传播渠道的话语权和多样性。因为语言的障碍,长期以来,中国在当地的形象一直由西方国家塑造,很多报道有失公允。我国媒体机构要与当地媒体合作交流,传递中国声音。此外,短视频、影视及游戏动漫等都成为新的文化传播载体,充分利用这些传播渠道也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力。

充分发挥语言服务产业的作用

语言是制约双边经贸活动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世界银行集团对150家对外投资企业的调查结果也表明,语言是制约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大“拦路虎”。引导语言服务产业介入经贸与文化合作,是助推“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途径之一。

1. 开发中东地区的语言服务市场。“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的语言翻译及培训机构提供了新的商机。中东地区主要的通用语言为阿拉伯语,当地有许多提供英语和阿拉伯语或波斯语互译的机构。然而,汉语与阿拉伯语、英语及波斯语的翻译服务是一个巨大的缺口,仅有少数机构提供简易法务文书的翻译。翻译机构的缺位加大了我国企业在当地寻求法规和管理方面精益求精的难度,增加了沟通成本。此外,中东也缺乏采用汉语教学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培训机构,无法满足当地华人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学习需求。因此,华人的当地语言培训以及当地人的中文培训,也是语言服务产业亟待开发的市场。

2. 加强“一带一路”中东地区通用语建设。“一带一路”沿线语种的外语教学规划是当前我国语言规划的核心内容。然而,我国的“一带一路”通用语人才匮乏。据《2019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中东国家使用最多的阿拉伯语为目前国内企业急需的五大语种之一。“阿拉伯语+英语+汉语”的多语种外语人才成为中国在中东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紧缺人才。我国一流的外语院校招收的学生英语入学水平高,较为适合承担这项重任。在课程设置上,英语可作为阿拉伯语专业的第二外语,并且在选修课中提供大量的英语相关课程来弥补英语教学的不足。此外,我国可适当引导长期在中东工作且精通英语的华人学习阿拉伯语,他们对阿拉伯语的需求及当地优越的语言学习环境更有利于他们掌握阿拉伯语。

3. “一带一路”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校企合作。阿拉伯语为“一带一路”沿线中东国家使用最多的语言,其次为英语。当前,我国阿拉伯语人才匮乏,短期内无法解决这一困境,因此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成为有效的突破口。

中东地区的翻译人才培养可以采取“英语+文化+专业”的模式。虽然该模式十几年前就已经在一些院校试行,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其主要原因在于,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缺乏导向性(脱离实际需求),且极大弱化了英语作为核心课程的地位。中东地区翻译人才培养在采取“英语+文化+专业”模式时,应适当加以创新:其中“文化”显然为中东文化,而“专业”的定位要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能源”“基建”“旅游”等方面的翻译人才,这样才能为中东地区提供精准的语言支持。

翻译人才培养还可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加大翻译实践的学分和学时比重。语言翻译和培训机构提供实训基地让学生实践;出口型企业或外贸公司可以为学生提供对外交流的实践平台。同时,合作院校可以为企业输送优质人才并能给在职员工提供语言培训,实现双赢。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承载着中国文化,代表着国家形象,肩负起提升中国品牌价值的重任,走出国门。语言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当前外语教育应深入调研当地经济文化活动,做好语言规划,为国家和企业的“走出去”战略提供后勤保障,服务新时代对外工作,服务“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服务中外交流大局。


 附件下载: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新闻网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新闻:

 

本网介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校内电话 |  诚聘英才 |  新闻投稿 | 
投稿地址 新闻热线: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新闻网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技术支持: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