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_$A]IXUV$MV9_9{%GQ[7.png](/_upload/article/images/0d/15/05be86344eee9eedc45c1d6385b7/05542966-2b13-474c-9436-54adeaafeb07.png)
7月9日,东方头条以《协和学院经法系赴南平山区学习红色精神,与支部共建促乡村发展》为题报道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经法系赴南平山区学习红色精神,与支部共建促乡村发展。
原文转载如下:
(李楠黄津)南平,位于闽西北腹地,古称南剑州。作为入闽第一关,革命战争年代,南平被誉为“红旗不倒”的红土地。同时,南平也孕育出朱熹、宋慈等著名人物,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7月6日,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经济与法学系“连心蝶”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福建省南平市,开展以“筑梦青春之旅,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两天的时间里,实践队深入政和县与建阳区,与当地村党委支部共建,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接受驻村书记的党课教育,学习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探寻红色基地以及具有百年历史的建阳古城,感受红色精神和历史文化的魅力。
在政和县杨源乡桃洋村,实践队员首先聆听了一堂情景党课。为他们上课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派驻挂职的该村驻村第一书记邱伟明,而上课的地点则选择在桃洋村村部。
“从需要挨家挨户捡垃圾,到如今每天都能保持整洁的路面,我花了整整半年时间。”邱伟明见证了桃洋村的变迁与发展,他认为农村要发展就要从改变村容村貌开始,“这就好比人的衣着打扮,穿戴整洁了,人就有了精神,有了精神是才干事业的前提。”邱书记说起自己的挂职经历,就格外自豪。他结合自己的经历,从乡村振兴的背景、总体认识、战略及措施、休闲农业特色分析、乡村振兴开发方式、如何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等6个方面与实践队伍分享桃源村在乡村振兴中的经验与优势。
实践队员、经济与法学系2016级金融学专业学生邓小繁在聆听了邱书记的党课后表示:“与有着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乡村干部们面对面交流,给我们这些还在象牙塔里学习的大学生们提供很多宝贵的经验。当然,我们也能利用自身所学的金融和法学专业知识,结合乡村实际情况,为农村打造生态与效益相结合的建设方案,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此外,经济与法学系教工党支部还与杨源乡桃洋村党支部签署了党支部共建框架协议双方将充分利用自身的党建资源,加强协商,建立工作联系小组,积极组织开展党建研讨活动及项目合作等系列党建工作。经济与法学系还向桃洋村乡村图书馆捐赠了470余册图书。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