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中国教育新闻网以《精准资助画出扶贫与扶志的“同心圆”》为题,报道学院精准资助成效,让每一个有需要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定制版”帮扶的温暖。
原文转载如下:
近日,在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的系、部办公室里,有224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继走上学院勤工助学岗位,他们每月可获得400至600元的补贴。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都是协和学院通过“福建助学”以及精准家访确定的。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院长张华荣介绍,为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今年学院组织教师深入福建省九地市多个省级贫困县近百个村庄,走访慰问学院102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以“百人百村访百生”精准家访活动的方式,送上慰问金、慰问品,让每一个有需要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协和学院“定制版”帮扶的温暖。
“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很幸运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让我女儿享受这么好的资助政策。孩子父亲身体不好,主要靠我这几年跑出租车维持家里基本生计。”日前,在福建省宁德市城南镇福洋村,即将出门开夜班出租的村民叶丽淑放下手里的碗筷,向前来家访的教师们连声致谢。
叶丽淑的女儿名叫黄诗婷,目前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是一名已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学生。
学院在组织教师入村上门家访前,认真摸排困难学生情况,注重保护精准的受助学生的隐私、尊严,为贫困家庭送去生活物资,给予每名学生500元慰问金,并讲解各项资助政策,将被动救助转化为主动宣传及精准认定。
家住福建省德化县的李雅婷,是协和学院文化产业系的大三学生,学习的是产品设计专业,也是此次该院精准家访的对象之一。“老师们入村入户讲解国家资助政策很难得,我们对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也有了更多了解,变得更加放心。”李雅婷的姑姑说。
据介绍,近3年,学院每年发放学生奖助经费均达1000万元以上,覆盖在校生人数的35%。今年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学院各类奖学金共计476人次,占困难学生总人数的30%。
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晓斌表示,将资助政策传播到千家万户,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知晓党和政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此次“百人百村访百生”精准家访活动,将朴素的感情凝练在精准的资助,将被动救助转化为主动宣传及精准认定,做精做细做实,实现学生资助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
“上学不愁”到“就业不愁”
相较于往年,协和学院今年在学生资助工作上,更注重根据学生实际需求,给予个性化的资助帮扶,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接给学院签约的教学实践基地,将优秀校友带入精准家访环节,上门“把脉问诊”,直接将就业岗位送到经济困难学生家中。
今年,协和学院管理学系与宁德市宝田农业有限公司签约实践基地,立足校企校地合作,力促精准扶贫。类似的,协和学院经济与法学系与屏南县签署了校地共建协议,同闽卉(福建)园艺有限公司、浴百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并揭牌教学实践基地……学院通过建立实践基地教育引导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为自己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能为企业和政府附能,提供更多的理论与智力解决方案,反哺家乡建设。
此外,该校教师精准家访还努力整合优质校友资源,优秀校友通过分享创业经历和工作经验、为学弟学妹们“量身”提供实习岗位等,发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广大师生一道,积极探索脱贫方法。
一同入户家访过程中,在了解到管理学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姜娟的学习及家庭情况后,协和学院2009届校友、正致力于母婴行业创业的李怀泽表示非常青睐姜娟在学生工作上的组织协调能力,当即抛出橄榄枝:“我公司提供的岗位可以让你发挥专业优势,将来也有望成为创业项目合伙人。”
“有学上”到“上好学”
“扶贫更要扶志,在全面推进国家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政策的同时,我们也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协和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黄俊兴表示,高校开展大学生资助工作不仅要给予充足的物质支持,更要重视他们意志品质、就业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逐步把资助工作重心从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学上”切换到帮助他们“上好学”的新模式。
就读于学院国际商学系2016级的王冬梅(化名)成绩优异,为了帮助父母减轻家庭负担,王冬梅在校期间一直在兼职做某品牌APP的校园大使,专门负责招聘学生一起进行活动宣传,暑假期间她也在负责安溪地区的招聘工作,“我觉得父母打工真的太累了,一个弟弟还在上高中,我不好意思再找他们拿生活费,自己做点兼职,还可以积累社会经验。”王冬梅乐观地说道。
这类学生在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为数不少。学院坚持资助不仅是解困,更承担着育人功能的基本原则,将“资助育人”作为育人基本任务的十大质量提升体系之一,高举“立德树人”大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学生资助工作做得更有深度、更有温度。
因父母劳动力有限,学习产品设计的李雅婷运用专业所学,与同学一起组建了以墙绘为主营业务的工作室——福州最绘文化墙绘工作室,不仅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减轻了家庭的负担,而且在创业中不忘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今年5月,她的团队还在学院第四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了银奖、创意组第一名。
“我们不能只是受助,更要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传递学院给我们的关怀。”该校外语系2016级英语专业学生林楠说。
“资助工作是种下‘希望的种子’。”张华荣说,精准家访活动是资助工作的有效载体和渠道拓展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了高校资助工作精准度,提升资助育人效果,应久久为功,深入持续地开展,急学子之所急,将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工作落到实处。高校精准扶贫还应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优势,感受企业发展难点,服务地方发展。通过“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地方”的方式,打造了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品牌。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