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福建日报》理论版以《精准把握关键问题 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为题刊登学院鄢奋教授的理论文章。
原文转载如下: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建设工程,只有精准把握关键问题,方能稳步推进。
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党的总体指导,统筹规划,科学引领,系统管理。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具备领导农村建设发展的丰富经验,在农村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群众经过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初始,农村社会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在实践中探索努力摆脱贫困、解决温饱问题之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积攒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共产党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革新要求,科学有序地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航程。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是一项庞大、系统、长效的建设工程。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
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所涵盖的粮食安全和储备、良种培育、基础设施、产品质量、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灾害防治、产业融合、创新驱动、科技平台和推广、成果转化、环境治理、风险防范、新产业新业态、“互联网+”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都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科技进步方面成绩斐然,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与世界发达农业国家之间的明显差距。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要求仍然相距甚远。因此,需要通过重点扶持农业科研院校和机构培养专业农业科技人才,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举措,将科研基金、科技成果、科学人才、科技企业有目的地引向“三农”领域,切实强化现代科学技术对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要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农村公共产品主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养老等公共服务。长期以来,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非均等化,使城乡差距日益增大,短缺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成为农村人口迁徙的主要推力,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由农村流向城市,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近年来,党和政府逐年增加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支持力度,努力拓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渠道,创新供给模式,丰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内容,完善供给结构,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在数量上可以率先满足乡村振兴的基本需求。同时,要逐步健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规范供给程序,形成良好的农村公共产品管理体系,使农村公共产品在质量方面也有切实保证,从而全面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
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主张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显身手。在乡村振兴的人才结构中,新型职业农民无疑是最根本、数量最多的群体。因此,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养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新型职业农民”的提法,改变了以往把“农民”称谓等同于身份的认识,必将激励更多的社会各类人才投身于农业产业发展。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科学界定“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和培养目标,借鉴世界发达农业国家农民培育的具体做法,结合国内比较成熟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分类设计培养方案,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效性。鼓励农业企业和各类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开展入职岗前培训。研究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生涯规划,探索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技术等级体系。
要重塑乡村文化的魅力。乡村不仅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自然美,还有“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守望相助,患难相恤”这类美德的代代传颂。这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乡村文化散发出的淳朴魅力。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是彰显乡村文化自信的重要标识,是展现乡村独特魅力的精神支撑。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充分,城乡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乡村文化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重塑乡村文化的魅力,不但需要固本还原的继承,更需要开拓创新的发展。这不仅需要通过对古村落、古建筑、农业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对乡规、族规、民约、家训中的优秀文化因子的重拾,通过对乡村传统文化礼堂、村史博物馆的建设等方法重塑乡村文化,展示乡村文化的魅力,还需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设独具乡村文化特色符号的网络传播平台。通过乡村文化创意元素驱动,拉动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最终实现乡村文化资源整合、乡村文化的自我发展、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化建设的目标。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本文为2017年度福建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重大项 目“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研究(FJ2018MGCZ004)”的课题成果]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