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号《东南快报》报道我院报道我院90后大学女生子承父业当裱褙工匠, 自嘲“因为上班不想打卡”其实是想传承传统文化。
原文转载如下:
90后大学女生子承父业当裱褙工匠
自嘲“因为上班不想打卡”其实是想传承传统文化
东快讯(记者齐榕文/图)“因为上班不想打卡”,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文化产业系2016届美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放弃了不低的月薪在福州花鸟市场开了一家名为“自怡堂”的书画店,同时,其本人也是店内的裱褙师,掌握精湛的古字画修复技艺。
自嘲“因为上班不想打卡”
今年6月毕业的陈雨本来在企业实习,如果毕业后去企业上班,也能拿到不少的薪水。
为什么不去求职呢?陈雨戏称“因为上班不想打卡。实习一个月,打卡迟到被扣了半个月工资。”不过,熟悉她的人却知道,其实她是想安安静静做点传统文化,回归老手工艺,享受裱褙背后的“孤独”。一毕业,她就向家里借了6万元开了一家名为“自怡堂”的书画店,老板是自己,店员也是自己,裱褙师傅还是她自己。
陈雨的画廊设在福州花鸟市场,门口一幅卷轴用毛笔写着“营业中”,走进店里,一股浓浓的水墨香和传统字画的朴实感扑面而来,不大的展厅内满满挂了上百幅装裱好的水墨字画。展厅背后就是陈雨日常的“加工厂”,围上小围裙,扎一个马尾,一撕一扯,陈雨拿着自己修磨好的竹签贴在画边,小心地将画从墙上慢慢撕下。洗浆糊、扣画心、量零部、定轴、订框……一张边角破烂不堪的古字画眼看在陈雨娴熟的动作中修复完好。
陈雨选择开画廊做裱褙师的真正理由是“回归”,“老工艺具有它固有的独特味道,而我正好喜欢做有味道的事。”她说,自己更喜欢“孤独”的工作环境。
陈雨的父亲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裱褙师,当时在福州鼓楼区开着一家裱褙店,在当时裱褙行业还小有名气。陈雨的父亲当初经营的书画店名字就是“百花画廊”,之后将其转给她姑姑打理,招牌在福州也有近20多年的历史。不过到了本世纪初时,父亲认为这一行业不是很景气,赚得也少,所以就下海经商。陈雨从小耳濡目染,对书画很有感情。因此陈雨现在这个店面有两个名字,一个是取自家族品牌店,另一个是自怡堂,陈雨对记者说。
月入4000刚好保本打算年底赚到自己的工资
陈雨的店总投资在8万元左右,装修都是自己动手,木头都是以前家里留下来的原生态的木头。店里的木材都是她和父亲亲手钉好的。她说,既然是回归老工艺,自然要纯手工,于是她把自己当成一个工匠师傅,自称要有工匠精神。
为了让画更平整,单是给画上墙就需要一天,再进行贴边、晾干、裱画、订框等程序,每幅画至少都需要一周来完成。如今早已有机器来代替手工,不仅能够节约时间,还省心省力。但在陈雨看来,相比机器裱画,手工的好处就在于字画还可以进行二次修补,同时机器的瞬时烘干易使字画干裂,损伤作品。对美工颇有研究的她还会时常思索该怎样给字画搭配最合适的绫布,让字画得以更完美地呈现,“经常绫布没有我想要的颜色,就只好麻烦杭州那边的染布工厂帮忙找我想要的颜色和绫布的种类,自己闲着的时候也会特地买一些新材料来和传统的材料作对比,尽量符合顾客的口味。”
相对于老裱褙师,陈雨这个年轻的小姑娘在接单时常常要面对顾客疑惑的眼光,不过陈雨经营的招数是服务。一般的裱褙店车间和店面是分开的,陈雨把它们设在了一起,这样顾客就可以随时到店里看自己的画被裱褙的进度。一般的店裱褙时间要半个月左右,陈雨给顾客的时间是一周,速度快价格低成了她的法宝。“因为都是自己动手,时间好把握嘛。”她说。
除了裱褙业务,陈雨还有一个业务是卖画,单纯的裱褙不赚钱,要经营肯定还得有其他的业务来支撑。陈雨一个月正常的单数是十单左右,这几年行情不太好,只能慢慢等。机会是等出来的,陈雨认为。陈雨会收藏一些不太有名的画师的画,然后再静待花开。
据介绍,目前陈雨店里只能维持基本店租等开销,希望年底可以赚点自己的小工资,明年可以逐步盈利,同时开始招收学徒,开设书画班,请一些资深的书画老师来教学生。
“在主打字画裱褙同时,多开展些业务范围,盘活资源,对这个行业前景,我还是比较看好。”陈雨说。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