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首页
公告:
首页  媒体协和
大宁网报道我院校友、驻村干部宋雪宇先进事迹

来源:新闻宣传中心     撰稿:新闻宣传中心     摄影:人员机构     责编:林志超         发布时间:2016-08-25    

8月25日,大宁网以《官岭:“枯木逢春”犹再发——记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驻村干部宋雪宇》为题报道我院校友、驻村干部宋雪宇先进事迹。

原文转载如下:

大宁网消息(张川闽 郑陈丹 陈帆 文/图)山脚一库碧水,波光潋滟;

山间田垄成行,硕果累累;

山腰屋宇错落,绚烂质朴;

山头林深竹茂,风起云涌……

官岭村位于屏南县东北部,与谢厝、天峰、南山、黄来、上培等村接壤,距县城28公里,距镇里20公里,面积7.92平方公里,海拔跨度760米,全村168户569人。

田少,小而不平;山多,土贫岩峭。“地无三尺平”的特殊地理环境,致使当地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群众生产生活十分艰难,村民因生活所迫纷纷外出谋生,常住人口不足百人,精准扶贫户28户,低保户20户53人。

自然之美摄人心

“八一”前夕,沿着屏宁二级公路,往官岭村进发,过了横跨溪流的石桥,便开始上山。山路的宽度刚好容许一辆小车通过。宋雪宇介绍,官岭村只有这一条窄窄的进村公路,平时村民们进出多是步行抄山道走“捷径”。

随着山路不断向上盘旋,海拔从300多米逐渐上升至1000米,感觉温度一点点变低,酷暑一点点消散,逐渐降至让身心放松下来的凉爽程度。站在官岭村里,视野开阔,远处的连绵山峦尽收眼底。整个村庄面朝南方,无论是晨光还是夕照,这里都不会错过。

上午9点左右的官岭村,晨光还未褪去,山是绿的,黄土墙散发出的金色,是村中最绚烂的色泽。行走在官岭村,村中的建筑看不到几许现代元素,都是取自于大山和树林原本的素材,呈现出质朴而独特的美。

村中一位长者介绍,位于山腰的官岭村坐北迎风,自古易遭台风袭扰。村民们为了抵挡风雨,便在黄土墙的外围裹上一层木板。随着时间的积累,木板逐渐变灰,露出充满质感的纹理。木板与黄土相互作用,在阳光和雨水的催化下,还会长出青苔。这种土与木的结合,村民们给它起了个别致的名字——“木庭风”。

两年前,宋雪宇第一次来到官岭村,就被其自然之美震撼。“这个半山腰的村庄,非常原生态,自然之美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宋雪宇说,虽然交通不便,从石桥走到村子,需要两个多小时。但不时有一些背包客,会专程远道而来,在村中游玩。行走在官岭村,最大的感受就是安静。正因为安静,各种声音也会特别地清晰。走在村子里,不时听到山风吹响枝叶的沙沙声,间或有一阵村民的闲聊声,三五声犬吠。

以前,官岭村全村都喝山泉水。如今,村里给山泉水安装了过滤器,还接通了数字电视,拓改了进村公路。随着一系列与山外世界的连接,官岭村也变得不再那么遥远和隐蔽。

“我们考虑过,引入一些旅游项目,将官岭村的自然和原生态之美展示给世人。”宋雪宇说,但是也担心,引进旅游项目必然会进行商业开发,这样一来是否破坏了村庄古朴的风貌。

而对于村里进行旅游开发的想法,或是听闻县里有意将全村搬迁至紧邻屏宁二级公路与兴建中的衢宁铁路屏南站的山脚,官岭村的不少人,都十分淡然。他们或许更乐意留在这半山腰上,守着这整村的土墙木壁,守着遒劲的古树、清澈的山泉、凉爽的山风、充足的日照。

久居深山有“远亲”

7月28日,官岭村幸福院内,“五保户”孙立異正坐在床沿看电视。现年80岁的老孙说,自从搬进幸福院,住上套间,看上数字电视,往日孤寂的生活丰富多了。

与老人攀谈得知。孙立異的大哥36岁时撇下两个儿子离世,抚养侄儿的重担便落到他身上,当时大的一个6岁,小的才3岁。那时候日子苦呀!平日里,吃的、用的都要将陈粮挑到几公里外的康里村碾好、换好再挑回来,走大半天,饿了吃口干粮,渴了就喝山泉。再说也没有多少余粮,地远的离家好几里,挑着百多斤的谷子,下坡脚打颤,上坡腿发胀,走走歇歇,耗时耗力,一天只能收割一担,一年打个10多挑。

深山峡谷,地之偏狭,活之窘困,总娶不到老婆。就这样,日子一天天在指缝间流走,小孙渐成老孙。本想把侄儿养大成人,老了也有个依靠。没料,两个侄儿又相继病逝,白发人送黑发人……往事不堪回首,老孙止不住泪流。

村民说,前些年,孙老身体好的时候,种植水稻,一年还能打不少谷子,可岁月不饶人,慢慢就干不动了。好在政府不断加大对困难群众的补助,他五保等补助金加起来也有400多元,相关工作人员也时常前来慰问,如今住进了幸福院,晚年算是有了着落。

驻村以来,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以及发改、老区、交通等部门大力支持下,宋雪宇跑来各项资金760多万元,为官岭村民拓改进村公路,新建11个错车道,消除道路窄、会车难问题;新开竹山便道23公里,改善机械化耕作条件;建设完善幸福院、停车场、公厕、垃圾焚烧池等基础设施;资助村里孤寡老人,计生贫困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引导村民大力发展丹桂、桃子、林下药材等果蔬新品种,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

田荒地老喜“流转”

“原来看到村里大片土地荒芜,心也挺疼,可各家的地东一坵,西一垅的,不连片,没规模,只能采取传统耕作方式,种什么都没效益,起早摸黑干一年,还抵不上外出打个把月工。”官岭村村民孙立细,一边在林下给定植不久的草珊瑚培土,一边说。

条件不好的偏远山村,但凡有点本事的基本都走了。在屏南,像官岭村这样因村民大量外出谋生,举家搬迁,造成土地大面积抛荒的村还有不少。村民主任孙振燕无奈地说道。

交通不便的深山荒地,如何吸引各界前来开发,让青壮年劳动力回到土地上?宋雪宇认识到,只有加强闲置土地流转和服务,引导鼓励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流转,以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提质增效。

思路决定出路。宋雪宇牵头成立了官岭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鑫官岭”商标,村民第一次有了品牌意识。通过鼓励、引导村民统一生产、加工,提高官岭脐橙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此外流转闲置土地100亩,在省农科院指导下建设集引种、示范、观光、培训为一体的名优果蔬基地,规划种植抗裂油奈、葡萄以及锦绣黄桃、锦香等6个优质桃类品种,在果园里套种西瓜、玉米等作物,套养鸡鸭等牲畜,搞立体生态综合开发。

年前,孙德铣与乡亲们签订了一份土地租赁合同,获得了村口80多亩闲置山地20年的开发使用权,投入30多万元,从省农科院引进套种宜种适销的桃子、油奈、西瓜等果蔬新品种。孙德铣介绍:桃树定植后,三年就能产果,进入盛果期后年产值将近百万,不比外出经商差。

官岭村森林覆盖率达82%,拥有林地上万亩。通过市场调研,立足于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宋雪宇邀请福建中医药大学专家教授进行实地考察,决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项目。今年5月,引进福建乘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5年的合同,带动村民在广袤的森林里套植草珊瑚等名贵中药材。村民的收入主要源自土地、资金入股分红和务工报酬,与公司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孙立细说,家里的山林租给乘龙公司,每年每亩可直接获得300元的租金收益,自己到基地打工,每天还可收入120元,谈起未来的生活,他很是憧憬。

附件下载: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新闻网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新闻:

 

本网介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校内电话 |  诚聘英才 |  新闻投稿 | 
投稿地址 新闻热线: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新闻网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技术支持: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