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赋能非遗工坊文旅对话国际舞台
(来源:光明网 2025-03-24)
非遗工坊是指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非遗工坊正从传统技艺传承空间转变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非遗工坊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效。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已建成非遗工坊9100余家,覆盖1721个县域,直接吸纳27万余名脱贫群众就业,人均年收入突破3.6万元。
非遗工坊与文旅融合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作用具有多维度价值。经济层面,非遗工坊通过业态创新实现三产联动。非遗工坊将传统技艺原材料与本地农产品绑定,既保障供应又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带动农户增收。其开发文化衍生品延伸产业链,借电商实现销售增长,推动传统加工企业转型。非遗工坊打造的“手作+研学+节庆”综合体,衍生出配套服务业态,能显著提升第三产业占比。文化传承方面,文旅融合为传统技艺注入现代生命力。通过将传统技艺嵌入旅游场景,非遗从静态的博物馆陈列转变为动态的文化体验。此举既保留了技艺内核,又通过现代传播手段扩大受众覆盖面。在此过程中,青年群体的参与度显著提升。传统技艺的传承主体从老龄化向年轻化转变,形成“以用促保”的良性循环。生态保护维度,非遗文旅融合推动资源可持续利用。非遗工坊的在地性特征要求原材料的可持续采集,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与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这种模式将文化保护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既维护了生物多样性,又通过生态溢价提升产品竞争力,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协同增值。
非遗工坊在国内蓬勃发展的势头为其国际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非遗工坊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凭借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创新成果,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其国际吸引力正大幅增强。2025年春节期间外国游客来华旅游订单量比2024年同期增长203%,外国旅客“非遗体验”搜索量增长了3.5倍,携程海外平台“灯会”“京剧”“川剧变脸”等非遗类项目门票订单同比增长超6倍。这一系列数据直观展现出非遗工坊在吸引国际游客方面的关注度与吸引力正日益提升。非遗工坊吸引国际游客的进程,本质是传统文化符号的跨文化传播过程。
虽然非遗工坊已经成功引起了众多国际关注,但在实际吸引国际游客时,从文化内涵的精确传达,到市场的深入拓展,都面临着传播难题,急需突破,首先是语言转译的难题,非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传统技艺的专业用语,到文化故事中的典故等都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环境,在全球化背景下,非遗工坊的跨文化传播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语言体系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文化信息的精确转译存在障碍,不同语言体系承载的文化内涵不同,许多非遗工坊文化内容中的本土文化元素在翻译时难以完整且精确地呈现,导致文化信息的流失和误读,另一方面,传播平台的差异也是限制非遗工坊文化输出的关键因素,在国内,非遗工坊主要依靠微信、抖音等本土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线上推广,然而这些平台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相对较小。非遗工坊难以借助其熟悉的传播方式有效接触到国际受众,使得信息传播的范围受限,难以实现广泛传播,国内外短视频在营销模式、语言表达以及视频时长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非遗工坊跨文化传播的难度,另外产品设计认知冲突也是非遗工坊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国内非遗工坊的产品设计注重本土文化表达,遵循传统风格与工艺,然而由于国内外消费者在审美观念、生活习惯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传统设计难以引起国际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其吸引力也随之降低。
由此可见,非遗工坊若想突破国际化发展瓶颈,构建并完善语言赋能体系至关重要。通过这一体系,非遗工坊的产品与技艺能够以国外受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从文化解码到产品创新,该语言赋能链条有力地推动了乡村非遗文旅与国际舞台的对接。但要实现这些价值,需要系统地推进路径。当前,不少非遗工坊面临培训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能力提升与效益增长难以形成良性互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包括政策引导、能力培养、资源整合在内的完整体系,将语言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国际竞争力,助力非遗工坊在国际化进程中稳步前行。
政策支持体系是夯实非遗工坊语言能力建设的基础。政府制定语言与国际化交流政策,一定程度上能为非遗工坊国际化提供明确导向与资源支持。以浙江省为例,该省2025年《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部署中,明确要打造“国际文化交流新高地”,计划加强非遗国际传播,推动“非遗+旅游”模式吸引国际游客,这一导向间接推动了多语种服务能力的提升,通过政策的引导,能让语言赋能非遗工坊,形成“语言能力提升——文化传播深化——市场拓展加速”的良性循环。
分层培训体系是提高非遗工坊语言能力的关键途径,在非遗工坊的生态系统里,管理者、青年从业者、传承人因角色定位不一样,对语言能力的需求有差别,实施差异化培养策略很有必要,管理者承担着把控工坊运营方向的关键职责,其有没有把语言政策转化成切实可行的运营策略的能力特别关键,这会直接影响工坊出口额的增加。青年从业者是工坊拓展国际市场的主要力量,加强专业术语的掌握以及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非常关键,依靠和高校进行深入合作,共同培养有专业技能又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能为他们优化产品的国际化适配度提供有力支持,对于工坊中的传承人来说,其日常工作和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实践联系紧密,提高日常会话能力以及对工艺的精准解说能力,是保证非遗内涵准确传递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在文化解码与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偏差,这种全面的培训架构,覆盖了从战略层面的管理者到操作层面的传承人等不同群体,能有效提高工坊的语言服务效能,为非遗工坊在国际化进程中稳步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校地合作模式是整合语言资源的创新机制。非遗工坊走向国际,离不开语言资源的有效整合。高校专业优势突出,可组织团队梳理非遗技艺中的专业术语与文化典故。地方政府则为语言成果落地提供保障,其借助文旅项目资源,搭建高校研究成果与非遗工坊的对接平台,推动双语教材、翻译服务在工坊实际运营中应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云上非遗”平台汇聚专业力量,制作多语种非遗纪录片、百科等资料,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助力顾绣、徐行草编等非遗工坊文化传播与产品推广,切实提升非遗工坊语言服务能力与国际影响力。校地合作促使高校知识与地方资源融合,实现语言资源向文化生产力的转化,为非遗国际化提供可持续智力支持,助力非遗工坊在国际舞台发光出彩。
数字化赋能是非遗工坊突破语言障碍的技术支撑。智能翻译设备的多语种实时互译功能,极大提升非遗工坊咨询响应速度,解决因语言不通造成的沟通迟滞,增强非遗传播的时效性与流畅性。多语种数据库汇聚海量非遗技艺知识,打破地域与语言限制,实现全球知识共享,促进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与交流。沉浸式虚拟教学通过三维工艺展示与双语语音指导,让学习者仿若置身真实场景,能直观、深入理解复杂工艺步骤,既缩短技能掌握周期,又助力学习者自然习得双语知识,提升学习效果。数字化技术工具,有效缓解人力语言服务压力,凭借标准化知识输出,保障非遗技艺传播的准确性与规范性,推动非遗技艺突破语言壁垒,为非遗工坊国际化筑牢技术根基,持续注入发展动力。
场景化实践乃是非遗工坊用以检验语言能力的关键环节,借助参与展会、活动等诸多真实场景,非遗工坊的从业人员可把语言能力切实有效地转化为实践成果,达成业务水平以及传播效能的提升,就拿阿坝州藏香来说,藏香工坊的管理者谢拉带着兹愿藏香,先后参与了世博会、广交会、西博会等一系列大型产品营销与推介展会,30余次。在展会上,谢拉带领团队积极主动地与国内外参会人员展开交流,大力推广藏香,这般实践,对工坊从业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了检验,而且推动了他们业务水平与传播能力的提高,为非遗的传承和创新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文明交流频繁的当下,外语赋能是非遗工坊突破国际化瓶颈的关键。构建“政策引导——能力建构——资源整合——技术赋能——实践检验”五维体系,可系统性提升非遗工坊语言服务能力,重塑非遗跨文化传播的现代叙事,推动文化理解与价值认同,让非遗从静态遗产转变为动态文明对话载体。实现这一转变,需要多方协同合力。政府应完善语言政策,将外语服务纳入非遗保护考核;高校深化校地合作,培育有文化底蕴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加大数字化投入,开发智能翻译设备与多语种数据库;社会力量借助志愿服务、国际交流,搭建全民语言传播网络。形成“政府主导、高校支撑、企业运营、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方能推动非遗在全球语境下创造性转化,使其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互鉴的文化名片。
非遗工坊的国际化彰显了文化自信,是文明对话桥梁。通过语言赋能,既能展现非遗之美,也能以非遗传递东方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作者:蔡露,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