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福建日报第11版刊发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外语系郑洵老师理论文章《〈福建的世界遗产〉丛书——国家形象视域下的对外传播》。
原文转载如下:
荷兰著名学者Leerssen认为,形象的本质即话语,它是关于某一个体、群体、民族、国家的心理、话语表述或者看法。对外出版与国际传播正是通过异国文字将本国的文化形象在跨文化语场中进行重新塑造的过程,在国家形象塑造中起着重要作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福建人民出版社推出《福建的世界遗产》丛书,分为《福建土楼》《武夷山》《泰宁丹霞》《鼓浪屿》《泉州》5册,从5处遗产地分别入手介绍,均以中英双语呈现,英文版本均出自翻译名家之手,译语流畅准确、优美地道,为成功推介福建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完美融合。
在《鼓浪屿》分册有关厦门和鼓浪屿的地名翻译中,为了确保译文严谨性,译者在地名首次出现时采用注解说明两地今译为“Xiamen”和“Gulangyu”,之后使用了国际读者所熟知的旧译“Amoy”和“Kulangsu”,赋予历史叙事感;在泉州分册中,同样直接灵活使用国际读者熟悉的“Zayton Port”译刺桐港,拉近译文文本与读者的距离;在《泰宁丹霞》和《福建土楼》分册中,译者基于事实,采用异化音译策略,统一用汉语拼音将两地特色景点呈现出来,即“China Danxia(中国丹霞)”“Fujian Tulou(福建土楼)”和“Dajin Lake(大金湖)”,此举有益于让福建特色元素逐渐在国际传播过程中融入英语词汇库,经过时间的沉淀,如同“kungfu(功夫)”一样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达,对构建中国特色话语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进而带动福建文化向世界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丛书在每章节结束后均增加了“译者的话(From the translator)”这一专栏,让译者在忠实于原文翻译的基础上,与读者深度交流自身对景点的解读,作为对当地文化和背景知识的重要补充。译者从跨文化角度入手,直接用英文写作,视角独特新颖,如同文化导游,其积极友好的话语态度让英文读者有章可循、按图索骥,大大跨越文化障碍,方便其了解当地景观及人文特色。
对于书中大量出现的古诗词,译者基于中英文修辞差异,提取原文要素用英文进行二度创作,既避免了生硬的直译,也发挥了英语的行文优势。在《武夷山》一卷中,开篇说道:“武夷古洞填,奇峰三十六。一溪贯群山,清浅萦九曲。溪边列岩岫,倒影浸寒绿。”寥寥数语便将武夷山之美传递得淋漓尽致。英文版中“snake through”及“dance”二词则将溪流拟人化,完美再现溪流蜿蜒盘旋于群山之间的灵动意象;“embrace”一词则将岩石这一无生命的物体赋予生命。在犹如仙境般的美景中,岩石张开宽广的双臂拥抱潺潺溪流,实现山水交融的美好和谐,也体现出武夷山喜迎八方宾朋的真挚和友好之情。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囿于原文,在考虑译文受众修辞习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进行再度创作,用英文读者可以理解的方式重塑美好的文化遗产形象,做到翻译与创作深度融合,使译文既得体又亲和,将国家形象成功有效地跨越文化障碍得到有效传递。积极话语理论提倡以积极友好的态度基于社会事实和受众需求分析、构建语篇,让受众在阅读中感知话语中传递的希望。此种英文创作式翻译策略恰恰与此理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译者充分利用译文语言之优势,赋予语言以象征性的修辞意义,让自然及人文景观得到更立体化的展现,让国际读者感受一个更加友好、平等、开放、包容的中国。
丛书尊重内外宣传中的差异,从学术层面精心打造译文,适当删减直译可能带来的受众不适感的内容,并辅以积极解释和增补。例如对于闽南中秋佳节传统文化中“中秋博饼”一词的翻译时,译者使用了带有正面效果的“moon-cake gaming”代替可能引发误解的“gambling”一词,并附上对闽南文化的注解,较好地提升了译文的接受度。
对于书中涉及的早期外国传教士评论,译者在回译过程中十分严谨周详,全面查证第一手资料,还原翟理斯、毕腓力等国际知名学者的原文语录,尊重史实,积极还原当年的历史场景。
又如在介绍泰宁的大金湖时,原文作者用了“泛舟湖上,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而在英文版中,译者巧妙地使用“Cruising on the Lake”,将刘姥姥、大观园等具有隐喻作用的中国特色文化元素零翻译处理,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成功地避免了文化误解。
再如在介绍泰宁大峡谷时,为了让国际读者对大峡谷产生直观浪漫的印象,作者巧借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笔下的《赤金峡》中世外桃源淘金的描写,在读者脑海中创设美好的世外桃源画面,为藏着金砂的泰宁大峡谷的出场做了良好的铺垫。
当前国际大背景下,不断争取在国际舆论场主动发声,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才能第一时间将我国的善意和智慧用世界民众可以接受的亲和话语传递至国际社会,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话语体系,全方位地展现中国这一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担当,向世界积极传递中国福建声音,展现福建独特魅力,塑造良好国家形象,让游客在文字中徜徉,鉴古通今,爱上这片山海交辉的文化福地。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