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首页
公告:
首页  协和文艺
【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诗篇教育,爱国传承

来源:文化产业系 撰稿:方晓璐 摄影: 美编: 责编: 发布时间:2021-04-26

五千年的风雨兼程,中华民族越过春秋战国的连天烽火,见证过汉唐王朝的盛世气概,也曾悲戚于宋明末期的山河破碎。步入近代,西方列强唤起民族意识的觉醒。新中国以来,中华民族复兴梦常怀心间。经历过历史兴衰沉浮,爱国情怀始终是伴随历史前进的主旋律。中国成其为中国,正在于有千千万万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的情感认同,深沉的爱国主义早已融入民族魂,更应该融入大学的诗歌教育。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诗篇是诗人对自己内心情感的书写,亦与诗人的个人境遇、社会环境等息息相关。回溯历史长河,从故土意识的抒发,到家国情怀的慨叹,再到民族意识的觉醒,诗篇的内涵伴随着民族精神的成长而变化。从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可以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倡导爱国主义、表达爱国热情也是大学教育的一门必修课。

时间是新的,学生是新的,爱国主义精神亦是常写常新的。然而,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的枯燥僵化,存在泛泛而谈、填鸭灌输的问题。新一代的青年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思维活跃,追求个性,不喜欢理论说教。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爱国故事,通过诗篇教育润物细无声地传输爱国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文化观,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千年往事凭诗见,诗歌是透视中华文化的一扇窗。透过它,可以看到秦砖汉瓦,看到时代的脉搏,感受到爱国的热血澎湃。伴随着秦汉大一统格局的发展,以及隋唐宋元的历史沉浮,王朝兴衰循环之中,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爱国诗人。随着世事变迁,诗人对爱国情感的抒发变化成不同的表达形式。统一时期的爱国诗歌往往表现为对国家强盛的歌颂,对戍边将士的赞美。大唐初期,国家初定,边境战事不断,边塞诗人派随之出现。例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这些慷慨悲歌、卫边安国的军歌再现了大唐人效命疆场献身国家的昂扬士气。而当国家衰弱,山河破碎之际,诗人多悲吟,其中既有对统治者昏庸无能的痛恨,也有对百姓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的沉郁忧患。他们心有愤恨,“惊见羽书传昨夜,忽闻和议出崇朝”(陆蒿《金陵》),”百万金缯贿寇还,明州父老叹时艰”(张际亮《迁延》),他们也希望有能人志士挽救中国,“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希望如此,却终究无可奈何。而士大夫心忧天下之情不可消磨,“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 何时灭”(岳飞《满江红》),“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张孝祥《六州歌头》),这些许许多多的诗歌构成了历史兴衰沉浮的变奏曲,折射着成王败寇的沧海桑田,也始终贯穿着仁人志士在儒家思想指引系,心忧天下的士大夫精神。他们怀宏大理想,如杜甫般愿“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其中也有如陆游、辛弃疾、岳飞等人,征战沙场,在实践中谱写了爱国主义的壮丽诗篇。这些跨越古今的锦绣诗篇勾勒出千年的悲欢离合、时移世易,让我们从中领略到中国文化薪火相传沉淀下的爱国精神。我们身处诗词的国度,在灿若星河的名篇佳作中,可以寻到自己的来路,探出未来的方向。只有将诗词的熏陶融汇到人文教育的各个环节,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与大学人文教育深度融合,这些流传千年的优秀精神财富才能真正传承。

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爱国主义都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赓续中华传统诗篇精神,传承爱国主义,通过诗歌教育助力青年以青春力量催动国家向前,在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通过诗篇,爱国主义成为人文教育一个响亮的主旋律,青春的心跳与爱国的情怀同频共振。我们相信,大学诗歌教育所氤氲的浓郁的爱国情,必将汇聚成磅礴的洪流,成为推动国家进步的“教育力量”。吟诵诗词,高擎爱国主义伟大旗帜的中国青年,必将在奋进新时代的征程上唱响更加动人的青春之歌。

附件下载: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新闻网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新闻:

 

本网介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校内电话 |  诚聘英才 |  新闻投稿 | 
投稿地址 新闻热线: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新闻网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技术支持: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