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学习强国刊发方晓璐老师文章《诗篇教育爱国传承》。
原文转载如下:
诗篇教育,爱国传承(方晓璐)
五千年的风雨兼程,中华民族经历了春秋战国的连天烽火,见证了汉唐王朝的盛世气概,也悲戚于宋明末期的山河破碎。步入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唤起民族意识的觉醒,新中国以来,中华民族更是复兴梦常怀心间。千千万万中国儿女生于斯长于斯的情感认同,让深沉的爱国主义融入民族魂,无论经历怎样的兴衰沉浮,爱国情怀始终是伴随历史前进的主旋律。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诗篇是诗人对自己内心情感的书写,亦与诗人的个人境遇、社会环境等息息相关。回溯历史长河,从故土意识的抒发到家国情怀的慨叹,再到民族意识的觉醒,诗篇的内涵伴随着民族精神的成长而变化。从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可以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倡导爱国主义、表达爱国热情也是大学教育的一门必修课。
千年往事凭诗见,诗歌是透视中华文化的一扇窗。透过它,可以看到秦砖汉瓦,看到时代的脉搏,感受爱国情感的热血澎湃。随着秦汉大一统格局的发展,以及隋唐宋元的历史沉浮,王朝兴衰循环之中,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爱国诗人。在世事变迁中,诗人对爱国情感的抒发变化成不同的表达形式:统一时期的爱国诗歌往往表现为对国家强盛的歌颂,对戍边将士的赞美;大唐初期,国家初定,边境战事不断,边塞诗人派随之出现,诸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等卫边安国的诗篇再现了大唐人效命疆场献身国家的昂扬士气;而当国家衰弱,山河破碎之际,诗人多悲吟,其中既有对统治者昏庸无能的痛恨,也有对百姓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的沉郁忧患。他们心有愤恨,“惊见羽书传昨夜,忽闻和议出崇朝”“百万金缯贿寇还,明州父老叹时艰”;他们也希望有能人志士挽救中国,“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虽总有诸多无可奈何,但士大夫心忧天下之情不可消磨,“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这些诗歌构成了历史兴衰沉浮的变奏曲,描绘着成王败寇的沧海桑田,勾勒出千年的悲欢离合、时移世易,更让我们从中领略到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沉淀下来的爱国精神。当我们一次次走进灿若星河的名篇佳作,便可以不断探寻自己的来路,探寻未来的方向。
时间是新的,学生是新的,爱国主义精神亦是常写常新的。新一代的青年学生思维活跃,追求个性,不喜欢理论说教。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再度审思诗篇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如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诗歌背后的爱国故事?如何更好地借助诗歌教育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爱国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文化观?如何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诗篇教育、人文教育的样态。只有让诗篇教育真正发挥人文教育的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教育深度融合,这些流传千年的精神财富才能得到传承。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爱国主义都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诗,让爱国主义成为人文教育响亮的主旋律,让青春的心跳与爱国的情怀同频共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文化与精神的熏陶下,高擎爱国主义伟大旗帜的中国青年,必将汇聚成磅礴的洪流,成为推动国家前行的中坚力量,在奋进新时代的征程上唱响更加动人的青春之歌。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