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福建省财政厅关于开展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推动学院应用型专业群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决定开展2017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现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成长基本规律,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标准,坚持以培养“实基础、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探索并完善以“办学特色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实践教育与行业协同相结合、素质教育与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个性化培养与质量标准相融合”等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坚持需求导向。各专业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岗位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充分认识和把握未来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新要求,充分考虑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要面向市场,紧扣行业准入要求,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学院办学定位,科学合理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

强化实践教学。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优化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构建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重视个性发展。根据各专业特点,在保证专门人才基本规格和普遍要求的基础上,为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和目标创造条件,提供多样化的培养形式和成才途径。积极拓展学生专业自主选择空间,完善主辅修制度,促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成长,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二、框架设计的总体思路

在学院培养方案框架顶层设计上按照“抓大放小”的思路构建教学平台和课程模块,提出核心要求,留出足够的宽松度,各专业根据学科专业特性以及社会需求,细化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

根据不同生源和各类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类设计”,分别制订普通本科专业、专业群(产业学院)专业、国际本科专业、创新创业特色班以及专升本专业的培养方案。

按照“一核两翼”的学院办学格局,各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保证应用型专业的培养质量,同时,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分层次分类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育符合应用型人才特点的创新创业成果;在专业教育方面坚持“产学研用”多方共同发力,着力锻造与社会需求度联系紧密、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专业特色教育。

三、培养模式与育人机制

(一)培养模式

根据当前普通高校转型和应用型专业群建设的发展要求,在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新趋势和创新创业的新常态背景下,构建以“产教融合、学用结合、双创融合”和“素质教育、双创课程双贯穿”的“三合两纵”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的定制培养模式是以“产业学院(产业链专业群)+产业课程+产业岗位实践”为主要形式。通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与行业相互融入,实行高校与行业共同介入的“双主体”育人模式,构建包含产教融合研发、产教融合共建、项目牵引、人才培养与交流等不同模式的学院“产学研用”办学新格局。

学用结合的项目驱动模式是以主干课程向应用层面发散式教学为主要形式。通过以项目带动教学,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出发,统筹优化、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学课程体系,制定与生产实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双创融合的定向助推模式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双创基金推动双创项目落地为主要形式。在当前"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背景下,通过校企合作、引入项目、吸引天使基金或创业基金、设立创新创业基地、工作坊等方式,着力构建学科相互交叉、研究应用相互结合、课程教材与创新创业内容相互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筑贯穿整个学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相融合、双创项目落地做实的“双创”教育平台。

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主要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专业与非专业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文化科技活动相互结合,相互交融,强化实践技能教学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使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得益彰。

“双创”课程贯穿教育教学整个学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双创素质和双创能力,通过建立包含双创基础公共课程模块、双创专业课程模块、双创项目实践课程模块的双创教育平台,配合以大学生双创训练计划项目,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培养机制。

(二)培养机制

构建“产学研用”无缝对接的育人机制,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将产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紧密衔接,用实际项目或模拟项目的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既解决理论知识点的取舍问题,又落实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理论支撑。同时应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共建产业学院、行业实验室、产业实践基地等,加强应用与研究,积极服务行业与产业。

实行“主辅修制”、“学分制”、“选课制”和 “弹性学制”等学习制度,重点推行跨学科专业,跨行业领域交叉互通的培养机制,具体要求在专业教育中要根据行业前景细分方向,同时,在课程中设置跨学科交叉课程,尤其是专业群组中设置产业链课程共享模块。在培养机制上为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辅修专业和课程的学习。

试行个性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提升机制,开设“双创特色班”,为专长突出的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和从业技能认证,在学分置换、课程免修方面予以制度保障。

四、方案制订的总体要求

(一)整体方案要充分体现“五转变五突出”。

一是培养目标要体现学院办学发展格局的转变,充分适应我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环境,突出产业服务的人才培养特性;二是培养规格要体现育人理念和方法体系的转变,符合社会发展新常态对人才素质能力的高要求,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和个性化的培养;三是课程体系要体现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重新建构人才培养方案知识和能力体系,顺应社会和行业对人才规格的新要求,突出产教融合、学科交叉和行业应用;四是教育方式要体现传统教学思维的转变,满足学生创业和就业能力的需求,突出产学结合和实践应用;五是培养途径要体现人才培养质量观的转变,根据专业自身所处的学科专业群、产业链、行业中的位置进行“三维定位”,确立科学的培养目标,摒弃陈旧的教学架构,建立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突出核心素质、专业特色和协同创新。

(二)教学平台搭建要做到“四个保证”。

按照“实基础、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培养总体要求,构建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相统一、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能力培养相补充的培养体系。

通识教育平台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和先进文化体系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加强以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和自然科学为基础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促进学生非专业素质与专业素质二者的有机融合,提高对学生思想、灵魂、智慧的培养以及情感、意志、行为的培训,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专业教育平台要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应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要求出发,正确处理好学科的系统性与职业导向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握系统性的学科基础教育与导向性职业教育的平衡,在基础知识宽度、厚度和技能培养实用度之间寻求新的、甚至是多样性的平衡点,建构具有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和多样化方向性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平台要保证专业(行业)综合性实训项目的比重,进一步强化应用性和实践性课程在专业教育中的地位。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要保证具有实质性项目,应由浅入深、点面结合、循序渐进地开展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课程模块设计要符合“两项指标”。

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是既要夯实理论基础又要强化实践能力,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按照“管用、够用、会用”的基本原则,搭建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和选修课程的比重。各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的总体比例要达到6:4;在实践课程设置上,按照普通专业、专业群内专业、双创特色班以及信息技术类、经济及管理类、文科类、艺术体育类等不同学科专业区分,分别要求实践教学学分占专业课学分的30-50%(具体要求详见课程框架结构表)。

(四)专业教育凝练人才培养的“一项特色”。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在发掘和提炼专业特色上下足功夫。各专业要根据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素质构成的基本需求,综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育实际,积极探索突显专业特色的培养模式,尤其是在素质教育、产学融合、学生创新创业培育方面探寻出既切合实际又特色鲜明的教育途径。

五、总体框架

(一)学习计划

1.总体计划。按4年全日制设定课程,基本学制4年(专升本专业2年),每学年分为2个学期,每学期课程教学16周,考试2周。各专业可根据需要开设暑假短学期,教学周时数自定。

2.课程学分设置和学时计算。除自学课程、军训、实验实践实训、产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少数另有规定的课程外,原则上按每门课程2学分和4学分设置。  

理论课和课内实验:1 学分一般安排16学时;

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1学分安排24-32学时;

体育课:1 学分安排32学时;

实践、实训和毕业课程:军训、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专业见习、产业实践等课程一般每周计1 学分。

3.毕业学分要求。各专业毕业要求学分为163-165学分。

4.辅修专业证书。学生修满另一专业主干课程10门以上(含5门核心课程)和2门以上该专业的相关课程(含专业方向课程或专业进阶课程),共48学分,可获得辅修专业证书。

5.辅修学士学位。学生获得与自己原来所学专业所属学科门类不同的第二专业证书,并完成该专业的学位论文(6学分),共54学分,并符合学位授予相关规定的,可获得辅修学士学位。

(二)课程体系

1.课程结构。可分为五大教育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双创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素质拓展平台,各平台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既有理论教学又包含实践环节。具体课程框架结构如下表所列:

课程平台

课程模块

课程性质

课程设置相关要求

普通专业

专业群(产业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

通识教育平台

基础素质

教育课程

公共必修

 

详见《公共课学分、学时设置一览表》

 

人文素质

教育课程

公共选修

专业教育平台

学科基础

 

专业必修

要求按照实基础的目标和够用的思路整合、设置课程和学分

专业核心

 

专业必修

与人才培养的核心素质相匹配,各专业应保证5-8门(16-26学分)的核心课程

专业

(创新创业)

方向

 

 

 

专业选修

1.产业或行业方向性课程或课程组

2.学科专业交叉课程或课程组

1.与产业项目或行业岗位对接的项目驱动式课程或课程组

2.与产业链相适应的专业群共享互通课程或课程组

以创新或创业项目为指向的课程或课程组

个性发展

专业选修

研究生、公务员、教师资格、外语考试等指导课程或专业进阶课程

双创教育

平台

创新创业

基础

公共

必修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双创在线课程及创新创业论坛、系列讲座等

创新创业

方向

 

专业

选修

1.以创新或创业项目为指向的课程或课程组

2.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可转换相应学分)

已在专业教学

平台中设置

创新创业

实践

实践

选修

实际的双创项目、科研项目、行业项目、发明创造等

实践教学平台

专业

综合

实训

 

实践必修

各专业综合性实训课程或课程组应设置2-4门8学分以上

 

论文、设计必须是创新设计或创业计划

职业

技能

训练

实践选修

职业技能(政府认可的从业资格)认证(证书可转换相应学分)或相关培训课程

素质拓展平台

公益服务类

 

 

 

实践选修

实施素质拓展学分认定(由团委相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

宣传活动类

非专业竞赛类

社会实践(含勤工助学)

 

 

必修与选修学分比例为64

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

文科类3:1,

经管类2:1,

信息技术类、艺术体育类1:1

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理论与实践的学时比例达到1:1

以项目实践为主,理论相辅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学时比例达到1:1

2.一年级课程。各专业一年级课程一般按学科大类开设(艺术体育类和外语专业的课程教学计划另行规定),适当下放部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学科大类可分为:

信息技术类:信息技术系各专业;

经济及管理类:经济与法学系经济类各专业、管理学系各专业、国际商学系各专业;

艺术、体育类:文化产业系艺术类、休闲体育专业;

文科类:外语系各专业、文化产业系除艺术、体育类外的各专业、经济与法学系法学专业。

3.学期计划

除通识课程(公共必修课、选修课)由学院协调各专业统筹安排外,各专业可根据教学实际在上述框架基础上对课程进行学期安排,原则上每学期规定学生应修读20-26学分。

(三)对部分课程的要求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要求

各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和改革,应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关要求贯彻实施。具体课程设置如下表所示:

课程名称

总学时

(学分)

课内讲授学时

课外实践

学时

备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8(3)

32

16

必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96(6)

64

32

必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2(2)

32

 

必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48(3)

32

16

必修

形势与政策

112(2)

56

56

必修

合  计

16学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根据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要改进课堂讲授的方法和手段,力求生动活泼避免枯燥乏味,讲求深入浅出避免照本宣科;要加强思政课的实践环节教学,增加实践课时比重,采取统一和分散的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竞赛辩论等多样方式,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来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要进一步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采取考试与课外作业、课程论文、实践报告、问题分析等多种考核方法结合,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实际应用。

2.人文素质选修课程

面向全院开设公共选修课程,主要分为文化传承与创意、伦理道德与思辩、国际视野与经济、生命科学与环境、现代技术与社会五个模块。各专业可根据人才培养工作实际,要求学生在学院提供的公共选修系列课程模块中选修8学分。各专业学生不得选修与本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课程,公选课各门课程应在课程简介中明确选修限制对象。除艺术类学生外,全院学生选修艺术类课程均不得少于2学分。

积极探索将第二课堂科技文化体育融入第一课堂教学的途径。可以通过组建田径队、艺术团等形式,采取理论+实践专项课程组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素质专长,提升学院文化品味和竞技水平。

3.公共英语课程要求

要积极稳妥推进我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行新的大学英语改革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我院学生的英语水平。英语教学分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必修)和大学英语高级课程、专业英语课程(选修)教学两个阶段,做到基础与应用有机结合。大学英语(基础课程)1-4级分为读写译和视听说两部分共16学分,大学英语高级课程、专业英语课程着重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大学英语课程在分层次教学基础上实行分流教学。允许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取得证书后,可以选择继续修读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或者改修公选课、专业方向课、专业进阶课、创新创业课、辅修专业课,但所余学分必须俢足。专升本学生可以选择不再修读大学英语课程,而改修上述类别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综合成绩结构分调整为平时成绩40%+期中考试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40%,但必须量化考勤和作业。

4.课程双语教学

充分利用我院国际学院办学优势和教学基础,引进英语原版教材,加强双语师资培养,大力推广双语教学。各专业应创造条件,积极稳妥地推进双语教学,国际商学系相关专业尽可能率先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使外语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双语教学课程在教学计划进程表中用“Δ”注明。

5.应用写作课程及其他语言文学课程要求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清晰的思维需要良好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每个本科生应能书写条理分明、表达清楚的中文文章,提高学生有效交流和文字应用的能力。除文秘专业外学生必须修读应用写作类课程,可以选修语言表达、文学创作方面的相关课程。

6.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

非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按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语言两个层次组织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44学时(含上机)、3学分,程序设计语言96学时(含上机)、4学分,文科和艺术体育类要求修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其他类别专业学生要求修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学院不统一组织期末考试,学生修习后直接参加福建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考试,通过后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和绩点。

7.大学体育课程

体育课总学时为128学时(4 学分),采取选项制课程教学,目前主要委托校本部体科院负责教学任务。

8.自然科学(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分学科大类按照专业的不同要求选取不同层次的高等数学1-3、大学物理课程进行教学。文科和艺术体育类专业不作要求。

9.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各课程的实验课、综合实训、课程设计、校外实习、军训、毕业论文(设计)、职业发展与创业就业指导实践课程、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国家级大学生竞赛与行业竞赛、获取国家认可的专业技能资格证书或业界广泛认同的专项技能证书、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等。

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学时相关要求详见课程框架结构表。各专业要对现有实验课程中所有实验项目进行梳理、整合,各类实验课程必须包含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

各专业产业实践课程8学分,时间不少于6周或30个工作日;毕业论文/设计6学分,信息技术类专业不少于12周,其他专业不少于8周,要求在第七学期进入毕业论文/设计的有关课题研究。

10.专业认知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历史、现状、专业前沿,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发展趋势和特点,本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思想、学习内容、学科方法、学习特点以及本专业的就业方向、范围和特点等,各专业应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专业认知课程(不设学分、不安排课内学时),可采取专题讲座、辅导报告等方式组织进行。

11.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

根据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文件精神,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程,由学院教学实践与就业指导事务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

12.创新创业课程

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类。公共课必修开设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双创在线课程及创新创业论坛、讲座等。专业课选修课由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开设,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可以选择参加省级、院级大学生双创训练计划作为课程选修。实践选修课一般以实际或模拟双创项目为主,以团队方式进行教学与实践,也可以是省级、院级大学生双创训练计划的实操部分。

 

附件:         公共课学分、学时设置一览表

教育平台

课程模块

课程性质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信息技术类

经济及管理类

文科类

艺术体育类

专升本

讲授

实践

通识教育

基础素质

公共必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

32

1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6

64

3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32

16

 

形势与政策

2

56

56

1学分

高数I

8

168

 

 

 

 

 

高数Ⅱ/高数III

8

112

 

 

 

 

 

大学英语

16

180

60

选修4学分

计算机应用基础

3

22

22

 

 

大学体育

4

8

120

 

军事理论

1

18

 

 

军训

1

 

2

 

程序设计语言(Access/C语言)

4

64

32

 

 

 

 

文学作品创作

2

24

 

 

人文素质

公共选修

素质教育公选课

8

96

 

选修4学分

素质拓展

实践选修

素质拓展项目

1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基础

公共必修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1

16

4

双创在线课程、讲座

1

16学时或3次讲座

 

实践必修

就业指导

1

16

8

学分小计

60

67

55

55

13

备注:

1.文科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开设《文学作品创作》(2学分);该专业公共课为:53学分。

2.文科中“英语”专业不开设《大学英语》(16学分),增开《应用写作》(2学分),该专业公共课为:41学分。

3.文科中“日语”专业增开《应用写作》(2学分),该专业公共课为:57学分。

4.艺术体育类中“休闲体育”专业不开设《大学体育》(4学分),该专业公共课为:51学分。

5.专升本专业《大学英语》(4学分)为选修,可选修《大学英语》、公选课及该专业其他选修课程,公共课为:13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