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那些事儿 | 2021级许焜英国留学心得

发布时间:2025-03-21浏览次数:51

“时光飞逝,唯独现在,我有一种想对爱因斯坦发牢骚的心情:时间根据每个人的主观感受,既会变长,也会变短,相对论真是既浪漫又伤感的东西。”

2024年9月,我踏上了前往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UEA)的留学之旅,转眼间,这段旅程也即将迎来尾声。“看来大学生活很快就要落下帷幕了”,我迷茫地望向窗外,不由嘟囔道。蓦然回首,感慨万千;作为一名留学生,同时也是一名跨文化交流者,这段英国学习经历无疑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并得以站在更高的维度俯瞰当下,所谓“开拓眼界”便是如此。以下,谨以此文,纪念并分享我在英国留学期间的一些个人感受和思考,以及对本科阶段的回忆。

image.png

文化冲击与适应


初到英国,我便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文化冲击。UEA所在的诺维奇是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城市,与国内的繁华都市截然不同,这里的节奏较慢,人们的生活更加放松,这对于习惯了市井生活的我来说着实有点不适应。即使现在我也不能保证自己完全习惯当地的生活,尤其是在饮食和交流方面。英国的饮食以冷食为主,虽然味道并不差,但是种类相比国内可就太匮乏了,因此定期前往亚洲餐厅觅食也成为我在异国他乡少有的乐趣之一。而在与本地人的沟通上,不同人的口音、说话速度、吞音现象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也曾一度让我感到怀疑人生。

7.jpg

不过幸运的是,这儿的老师、同学,乃至大部分陌生人都非常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很多时候即使并未提出请求,他们也会在交流时有意放慢语速,并通过耐心的重复和解释以确保我能够理解,当遇到困难向他们求助时,他们还能做到在热心帮助你的同时,想方设法地给予你安慰与鼓励。此外,我也注意到,服务人员面对任何顾客都总是能露出热情的笑容,残障人士可以不遭受非议自信地出行,公交司机可以自由地在站台下车舒展疲惫的身躯,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人们可以聚在一起谈笑风生、享受当下……、这种无论肤色、身体状况、职业、文化还是信仰上的开放包容,在英国,至少在诺维奇,十分普遍。当意识到这一点后,适应和融入当地便不再是一件难事。

image.png

校园学习心得


国外的学习环境与国内有着显著的不同,这里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自学和critical thinking的作用。所有课程的内容和考核要求都会事先上传,可供学生随时查看,教授们通常会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讲义和阅读材料,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在诸如seminar和workshop这类小课上,教授一般会安排小组讨论,通过完成相关的练习和案例分析,将大课上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无关对错。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大部分中国学生来说既新鲜又充满挑战,国内讨论环节的沉默寡言和外国青年侃侃而谈的有趣对比也证明了中西方教学模式与环境的差异表现。

6.jpg

对于英国学校的考核,由于我在UEA所选专业的考核方式均为论文的形式,因此这里我主要介绍国内外论文的异同点。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任务要求上与国内SQA课程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国外的论文显然更加严格。其严格之处在于:一、大部分论文需要选取现实中的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且基本要求使用外国企业,这就需要同学们一定的信息收集能力,以确保面对可能不那么熟悉的研究对象也能有话可说;二、国外论文对于reference是极其重视的,一篇文章一般需要至少20个正规reference,而这在国内平时的写作中很少要求,不过同学们不用担心,每个课程都会提供专门的reading list,教授们也会给学生推荐可以获取reference的网站,找到技巧后实际找起来并不会太难;三、critical thinking将成为论文的灵魂,简单来说就是在论文中体现出自己的看法以及辩证的思考,这将成为影响论文分数的关键,而这也是中国学生比较欠缺的。除了这“三座大山”之外,论文的本质“摆事实,讲道理”或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一核心思维是不变的,因此即将出国的同学们也不必太焦虑,在国内所经历的、所学习的,终将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image.png

留学生活收获


留学生活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挑战,更是一次心理上的历练。这意味着你可能要忍受长期孤身一人带来的思乡之情和孤独感。同时,由于英国的课程安排并不会太密集,且节假日较多,过分安逸的环境和无所事事的心态很容易让人走向异化,陷入一种极端的“又忙又闲”的状态,这也是很多人留学emo的一大原因。因此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制定一个计划表给自己上点强度还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是健身、旅游、兼职、参加校园活动、学习新技能等你之前想完成却一直没空去做的事,能不能完成计划不重要,关键是去尝试、去接触,毕竟留学生涯给我们带来了人生中少有的空闲时光,好好利用这一时光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发展兴趣、培养习惯,可比单纯的埋头苦读重要太多太多了。

8.jpg

此外,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也使得我能以更加宽容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事物并审视自身,这点在国内相对封闭且内卷的环境下是很难察觉的。在经历了一次次旧有观念的破碎、重塑和更新后,我也算是能勉强做到在面对困境时多“俯瞰”一下,尽力保持“云卷云舒,处之泰然”的心态,现在想想,这不就是某位大学老师常说的“让子弹飞一会儿”的境界吗?看来作为后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呢。

9.jpg

当然,在英国的收获可远不止这些,涉及诸如消费观、自主性、社交理念等多维度的思考,为我提供了得以近距离辩证看待这个遥远西方国度的舞台:古早的基础设施、薛定谔的英国速度、风餐露宿的流浪汉、繁华与萧条并存的城市等等奇特景象想必也让不少留学生们印象深刻。正如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所言“一出国就爱国”的道理,倘若不是亲眼所见、切身体会,大抵是很难理解的吧。

尽管思考了很多,我也始终明白,人在大部分时候的思考及其所带来的“转变”往往只是暂时的,存在局限性。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中,我们都会或多或少经历这样的时刻。不过,正所谓“存在即合理”,无论这个过程是会成为未来人生的礼物被不断传承,还是仅为适应当下而作出的一时妥协,这些都将成为我们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image.png

结语

“普通”和“理所当然”是什么呢?这是我在漫长而又短暂的大学生涯中时常思考的一大问题。无数次迷茫地望向窗外,兜兜转转,找不到归宿。而如今,虽然心中或许已有答案,但在英国的所见所闻,终是使我得以释怀地推开心之窗,向着那孤寂而又广阔的天空呐喊:“这种问题,就该用一辈子去探寻啊!”

最后,无论过去,不问将来,愿大家终有一天“手提玉剑斥千军,昔日锦鲤化金龙!”

image.png

东安格利亚大学成立于1963年,位于英国诺里奇,是一所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研究型大学。UEA以其卓越的学术声誉和国际化氛围著称,尤其在环境科学、文学、创意写作等领域表现突出,培养了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布克奖得主伊恩·麦克尤恩、内地演员江疏影等著名校友。学校注重科研与教学的共同进步,在2017年至2021年连续获得英国皇家教育部教学品质卓越框架(TEF)金奖。此外,作为英国一流学府和全球重要科研中心,UEA 82%的研究成果被评为“世界领先”及“国际杰出”水平,被誉为“诺奖收割机”。其诺里奇商学院(NBS)也是有着AACSB和AMBA双重认证的顶尖商学院。UEA在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295名,2024年英国卫报大学排名27名,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多元文化体验,是追求卓越教育的理想选择。

校友许焜 供稿

校友许焜 图片

黄昱可 编辑




Scan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