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8日至10日,国际教育学院“非遗新文旅,民族共团结”暑假社会实践队前往福建省泉州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成功入选由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2024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千校千项”1000项项目优秀作品。
合影留念
实践队来到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深入探寻文化根脉,感受非遗之美,共筑传承之桥。双方共同举行《匠心传承·智启未来》座谈研讨会,并正式签署校地文化实践基地合作协议,秉持“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探索传承泉州非遗文化的发展道路,一同探寻泉州非遗之美、激发民族文化活力。
《匠心传承·智启未来》座谈研讨会现场
签署校地文化实践基地合作协议
接着前往惠安深入影雕、惠女、福船三大非遗文化,领略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探寻文旅经济创新之路,推动非遗文化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领略影雕技艺、学习影雕精神
体验惠女服饰、学习惠女文化
参观学习惠安水密隔舱福船
在东湖中心幼儿园蟳埔分园,实践队深入体验当地将非遗文化巧妙融入校园教育的创新理念与实践举措。
前往东湖中心幼儿园蟳埔分园实地考察
在蔡爱莲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队员们亲身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蟳埔女“簪花围”头饰的制作与佩戴艺术。
学习并体验簪花
实践队来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实地了解海丝故事,感悟泉州与世界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并与泉州市丰泽区大坪回族社区及源淮社区共建实践教育基地,探索文旅经济发展赋能民族乡村发展新路径,推动社区与学校的互利共赢。
参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大坪回族村签约共建
源淮社区签约共建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场馆里的思政课”,带队教师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强调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重要性,勉励实践队员涵养进取品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开展并学习“场馆里的思政课”
此次实践成果显著,实践队员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以非遗文化为纽带,推进“非遗+旅游+民族”融合发展新模式,为探寻非遗文化在促进民族乡村文旅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切实做到感受传统非遗之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林佳怡 撰稿
施煌 江锦菲 黄昊翔 图片
黄昱可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