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暑期社会实践|国际教育学院:沉浸式探索,开启非遗文旅创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4-07-19浏览次数:214

7月8—10日,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非遗新文旅,民族共团结”暑假社会实践队走访泉州市丰泽区、惠安县等多地,进行调研、考察及研究,希望通过“沉浸式”探索,感受非遗文化魅力,找寻文旅经济创新之路,赋能民族乡村振兴。

共建签约,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乡村振兴

协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非遗新文旅,民族共团结”实践队前往泉州市惠安县百崎回族乡、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市丰泽区大坪回族社区及源淮社区。实践期间,协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与泉州市丰泽区大坪回族社区及源淮社区开展社会实践基地合作共建签约仪式。双方依托各自优势,探索文旅经济发展促进民族乡村发展新路径,推动社区与学校的互利共赢。

大坪回族村签约共建

源淮社区签约共建

实践队首站来到了惠安县百崎回族乡,重走红色之路。先后参观了百崎乡回族史展示馆、抗日英雄郭志雄烈士纪念馆和郭氏家庙,并与百崎回族乡村委会共同举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建共建座谈会。

参观百崎乡回族史展示馆、郭氏家庙、抗日英雄郭志雄烈士纪念馆

合影留念

随后,实践队来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简称“泉州海交馆”),实地了解海丝故事,感悟泉州与世界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交融。现场,国际教育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院长刘京华开展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场馆里的思政课”,通过案例分析,勉励队员要涵养进取品格,增强文化自信,把所学所悟转化为实际行动。

参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参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非遗传承,海内外联动弘扬中华文化

社会实践队赴惠安深入体验影雕、惠女、福船三大非遗文化。在惠女服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曾梅霞的带领下,实践队员在惠女风情园体验了当地的惠女服饰、学习惠女文化。见证女性在艰苦创业道路上所展现的坚韧与拼搏,彰显了女性责任感。

体验惠女服饰、学习惠女文化

合影留念

在惠安古今石刻有限公司,非遗传承人王朝阳指导实践队员从雕刻粗样、精修校对到彩雕着色,队员近距离领略了影雕作品的非凡技艺,感悟“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参观惠安古今石刻有限公司

合影留念

后续实践队员进行惠安水密隔舱福船参观学习,非遗传承人张国辉向实践队员介绍了福船制造技艺,深刻体会其“不惧艰险、勇于拼搏、执着进取”的福船精神。

参观学习惠安水密隔舱福船

合影留念

通过实践学习,未来队员将开展非遗文化弘扬计划,通过院内“英语角”以及海外实践队员的加持,借助各渠道推广实践成果,将泉州非遗文化推向国际舞台,让更多人领略其独特魅力。

资源共享,校地签约共建文化实践基地

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作为国内最大的非遗馆,荟萃诸多泉州市非遗保护项目。在非遗馆馆长丁聪辉、丰泽区文化馆馆长傅树明的带领下,实践队员深入学习了泉州非遗文化的发展历程,感悟非遗展品背后的文化内含。

参观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合影留念

为深入推动泉州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助力泉州文旅经济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轨道,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与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行《匠心传承·智启未来》座谈研讨会,正式签署校地文化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双方将秉持“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达成思政教育、文化育人、非遗传承的共识,积极探索弘扬与传承泉州非遗文化的发展道路,一同探寻泉州非遗之美、激发民族文化活力。

《匠心传承·智启未来》座谈研讨会现场

签署校地文化实践基地合作协议

沉浸式探索,开启“非遗+旅游+民族”创新之旅

实践队前往泉州市丰泽区文化馆、蟳埔民俗文化村调研、考察。

《匠心传承·智启未来》座谈研讨会现场

调研座谈会上,丰泽区文化馆副馆长徐哲宗详细介绍了丰泽区非遗文化明星产品“簪花围”。未来,丰泽区将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持续打造城市IP,实现文旅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丰泽区文化馆副馆长徐哲宗

协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刘京华表示,通过这次“沉浸式”学习,实践队将系统总结丰泽区在非遗文化推动文旅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数字经济的时代背景,探索民族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学院将把成功经验与模式应用于实践。

国际教育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院长刘京华

实践队员通过此次学习,探索“非遗+旅游+民族”创新文旅路线,结合专业背景,共同探索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文旅产品与体验,为非遗促进经济发展开辟一条全新道路。

合影留念

实践队成员还走进泉州市丰泽区蟳埔民俗文化村,前往福建省保教改革建设实验园东湖中心幼儿园蟳埔分园进行非遗文化入校园实地考察。

 前往福建省保教改革建设实验园东湖中心幼儿园蟳埔分园实地考察

在黄秀美园长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深入学习当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校园教育的先进理念与实践方法,并学习制作泉州当地特色美食。现场还邀请到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蟳埔女习俗代表性传承人蔡爱莲老师,再其悉心指导下,队员实地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蟳埔女“簪花围”头饰的制作和佩戴艺术,并进行现场簪花。

学习制作美食

学习并体验簪花

合影留念

实践队员在探访蟳埔村中,还欣赏了“蚵壳厝”这一古代泉州海上贸易的建筑奇迹,它们以蚵壳筑墙,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匠心。通过对话游客与村民,实践队员深受启发,决心为保护传承这一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欣赏“蚵壳厝”

合影留念

此次社会实践,深化了队员们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尊重。今后,国际教育学院也将聚焦“非遗+旅游+民族”这一创新发展路径的探索,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坚定宣传者、积极示范者和忠实践行者。



徐靖怡(师)撰稿

施煌 江锦菲 黄昊翔 图片

陈子宸 郑易昀 视频

黄昱可 编辑